一、“性命合一”的心理发生观 心理发生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在于揭示心理的属性和来源.在周敦颐的心理学思想中,也注意到心理学中的这个重要问题.周敦颐提出“理性命”三范畴,从本体论上把性和命联系起来,从而来解决“人是什么”这个理学的中心问题,也就是解决人的本质、本性与自我、心理等问题.所谓理,周敦颐虽然没有作全面论述,但他提出了在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上值得重视的问题:在他的宇宙生成论中,他提出无极太极和二气五行范畴,实际上讲了精神同物质的关系,具有本体论的特征.所谓性,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本性,虽然在理学家那里主要被归结为人的道德本性或道德性,但他们也承认,人具有生物、生理等自然本性,是人所受于天者.心性是不可分的.心,一是指主体自身内在的道德本能或情感意识,即所谓“义理之心”、“本心”或“良心”,但也有直接指人的认识器官及其知觉、思虑等认识、心理功能及作用的涵义,即人之所以为人而异于万物,在于人禀五行之“秀”而为万物之“灵”,这个“灵”处就在于“心”.而“命”则是指天所赋于人者,代表客观必然性.周敦颐在心理发生论上有“性命合一”的思想,即认为心之体即性之理,心的本体存在由其知觉作用而表现,体用性情是完全合一的,“命”之客观必然性与“性”之内在性在人身上得到了统一.周敦颐认为,人性的构成本质上是阴气和阳气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合.他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人性又有善恶之分,有刚、善、柔、恶、中五品之分,他指出:“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妄.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1〕,“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2〕.这是对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中性三品说的发展.所谓刚、柔、善、恶、中,并不是并列的,而是刚、柔与善、恶相结合,形成为刚善、刚恶、柔善、柔恶,再加上中,形成五品.刚与善相结合为刚善,刚善之性“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刚与恶相结合为刚恶;刚恶之性“为猛、为隘、为强梁”;柔与善相结合为柔善,柔善之性“为慈、为顺、为巽”;柔与恶相结合为柔恶,柔恶之性“为懦弱、为无断、为邪妄”.这样,周敦颐从人性的刚、柔、善、恶几个重要规定出发,论述了刚善、柔善、刚恶与柔恶几种主要的人性心理品质类型.但刚、柔、善、恶都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中,“惟中者也,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宋明思想家喋喋不休地谈论“中”这个问题,未发之中,已发之中,如此等等,都是从周敦颐的性论而来的.周敦颐认为,易是性命之源,也是人的心理之源.易者,据朱熹解释,为交错代换之名.天地之间,阴谋交错,为性命所出之源.但同时,他又认为:“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3〕,就是说宇宙万物生生不穷,但本质上都是一气所演化,即“是万为一”.五行各有特殊的质(五殊),二气也各有内实(二实),但二气的根本是“一”(二本则一).“一”指“太极”,太极元气演化出二气五行,一气表现为各自差别的万物,这就是“一实万分”、“人性五品”即由此而来,人们不同的心理特质与心理状态也由此而来,万物与一道各有自己的标准,“万一各正”,“各一其性”〔4〕,天地间的一切不论小的还是大的,各有自己的命定(小大有定).性命由二气(阴阳二气)交错产生,而阴阴交错则是由抽象的“一”产生的.万物出于一,一分而为万物,万物各有自己的命定.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⑴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⑵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