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翻译过来大概意思是:对人过分恭敬,相当于自取其辱.如果拿捏分寸,待以合理的礼节,做到不卑不亢,那就恰到好处了.(抄的)
第二句翻译过来大概的意思是:服侍君主,完全依循礼法,一般人反而认为那是谄媚的表现.(同抄)
从心理层面来分析,第二种状态是第一种状态的延伸,这里的‘一般人’认为君子依循礼法的作为是不合理的,太过分了,可能是‘一般人’对君王不像君子对君王一般的忠心此其一,‘一般人’没有如君子般的行动力,所以出口诋毁此其二.
所以君子在讲求礼法的同时,首先要注意到的是合理就好;其次要注意到的是明辨是非,不能因为他人的言辞而使自己对正确的言行产生疑惑.
事实上合理就好是很有学问的,对待上级有些时候太过了,人家心里也会产生怀疑,甚至产生厌恶,所以合在一起我们知道,我们该坚持的是合理的行为,而非完全遵循法典不知变通或刻意讨好的行为.
——————————————————————————————————
这里的理解,关键在‘恭近于礼’上,如果我们直接把恭近于礼理解成,遵循礼节就可以远耻辱,那这两句话多少是有些矛盾的,但‘恭’在这里是动词,‘礼’在这里是名词,在翻译时,要有古人不会写多余的字的心理准备,那一般来说我们就不会有跳字的理解.
————————————————————
其实,对出现同样的字的文段提取出来做对比阅读是一种很好的习惯.或许,在一大段里一句话有着它的意思,但是这不代表,我们不能把它放在另一个环境中,对其的正确性进行考验.
为什么《论语》的可读性很高,或许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正本书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前后相对的句子.如果懂得这样去做对比,就会明白其作者思维的缜密度有多高.如果以合约的弹性与理性来看,这份合约很难让人抓到把柄.这可能也是学习它的人,可以进行模仿的品质,当然这是需要实力的.
里面也出现过很多莫名其妙的话,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时候需要看里面人物的背景,大环境等要素.不过,这些可能在原文中是找不到的,还需要配上各式纪实性的书籍进行分析.不过,作为一位普通读者我们不需要做到这一步,完全可以交给学者们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就学者说的进行证实,做到哪一步就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