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几位的回答都有可取之处,不过都不很准确,补充一下.楼主因为提到了这个疑问“还是因为吸收了能量子后能量太小不能逃逸?”因此有必要了解以下知识:
物质内部存在一整套“等级森严”的能级系统.不仅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能量(动能与势能之和)如此,一切微观粒子运动的能量都是不连续的.构成物质的分子存在振动和转动,振动和转动的能量同样是不连续的,但能级间隔小于电子能级间隔(振动能能级间隔又大于转动能级间隔).
当光照到物体上时,如果光子能量足够大.并且恰好等于某一电子能级差,则该光子可能被吸收(注意只是可能.一旦被吸收,光子不再存在,能量全部转移到电子上),使电子被激发.
如果光子的能量高于电子的电离能(对于金属固体称为逸出功),则电子可能吸收光子,能量升高而被电离成完全脱离原子核或金属表面的自由电子,过程中电子消耗了电离能或逸出功的能量,还剩余一部分能量就是(光)电子的(初)动能.
如果光子的能量不足以使电子发生跃迁(也就是激发),则光子不会被电子吸收,但只要达到分子的振动能级差,就可以被整个分子吸收(也不是一定被吸收),分子吸收光子后变成激发态分子,表现为振动加剧,对大量分子而言就是热运动加剧,物体温度升高.同样光子能量再小一点不能引起振动能级跃迁,但仍可能引起转动能级跃迁,表现为转动动能增大,对大量分子而言,同样是热运动加剧,温度升高.红外光通常不能引起电子能级的跃迁,但可引起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而从物体吸收红外光后温度升高.晒太阳感到暖和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体吸收了太阳发出的红外光部分.
【那么吸收的能量去哪里了?还留在体系内部吗?】
不一定.总的来看,可能有部分留在体系内部(即总有一部分分子以激发态形式存在),有部分能量又可能放出体系,量的多少取决于吸光物体和周围物体的温度高低.对某一分子而言,激发态总是不稳定的,只会存在瞬间,一旦吸收光子,很快又发出光子,能量降低,与此同时另一些分子又可能吸收该分子放出的光子,如此“接力赛”一直持续.物体中所有分子都未能成功“截获”这个光子,这个光子就射出体系.在任一瞬间总有少数分子是激发态分子,而大多数分子是基态分子.对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而言,物体温度越高,激发态分子占总数的比越高,就越有能力对外发射光子,温度低的物体虽然也会发射光子,但能力较弱,相反,高温物体吸收光子的能力较弱,低温物体吸收光子能力较强.因此总的看来,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之间总是从高温物体到低温物体发生净的光子流动(也就是能量流动,也就是所谓的热量流动).
【如果是,那么为什么低频率的光长时间照射不能产生光电效应呢?】
上面讨论的内容都是整个分子的(振动、转动)能量升高或降低,与电子毫无关系(电子未获得足够高能量光子的能量仍处于基态),当然不会发生光电效应,无论你光照时间长短.不过现代的高强度激光实验表明,电子一次吸收两个甚至多个光子的情况存在,即只要两个(或多个)光子的能量和大于电离能或逸出功,就可能发生光电效应,不过这一现象发生的机会极其小,以至于用普通光源根本看不到这一现象.通常的情况仍然是一个电子或分子一次只能吸收一个光子.同时,吸收一个光子引起电子或分子电离或跃迁这一事件的发生也存在一个概率,如概率较大则表明该物质吸光本领较强,反射光的本领较弱,不被吸收就意味着被反射(也可以是透射).
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微观理论,初学者可能不容易完全搞清楚,如有疑问欢迎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