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中有哪些修辞手法

1个回答

  •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对偶

    比喻里比较常用的就是明喻、暗喻、譬喻、借喻、隐喻、通感等等.通感比较经典的一句是出现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间有相似性)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仿佛 出现 晓明跑的如离弦的箭.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

    拟人修辞手法

    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句: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