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思路:(1)据溶解度曲线可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2)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一般方法是: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温;
(3)镁与盐酸反应放热,同时烧杯中出现浑浊,说明X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并结合甲图分析解答.
(1)甲图中,t2℃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A;
(2)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t℃时,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增加溶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3)20℃时,把试管放入盛有X的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在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mL稀盐酸,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放出大量的热量,同时烧杯中出现浑浊,说明X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则X可能为C,因为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故答案为:(1)A;(2)增加溶质B,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3)C.
点评:
本题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考点点评: 了解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会查找物质的溶解度,据溶解度曲线解答相关问题,结合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分析问题,是解答此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