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写阿长是怎么买到《山海经》的,就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想像她怎样到处打听,想像她怎样跑书店书摊,想像她操了多少心,在想像中更觉得那真是一种“伟大的神力”.
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为的是写最初是怎么会接近书籍的,怎么会渴慕《山海经》的,接着写为什么求之而不可得,又是怎样的念念不忘,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
在阿长买来《山海经》之后,写“我”的震悚的心情,写如获至宝的心情,写此后搜集的图书,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怎样令人尊敬而又感激,阿长的热心对“我”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
3.本题引导学生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一是儿时的眼光,二是写作时的眼光.后一种眼光是含蓄的,要引导学生深入领会.
“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个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与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地描写中饱含同情.
对不起啊!就知道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