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我”、“吾”、“予”、“余”有什么不同用法吗

2个回答

  • 一:所用场合不同.

    “吾”和“我”多用于对话.

    “余”、“予”多用于文章自叙,其中“余”“予”相通

    在《道德经》中,“吾”和“我”不是同一个概念.老子把一个人分成“吾”和“我”:“吾”指代自我,凡我,为肉体之身;“我”代表真我,是自我修炼的成果.

    二、语法区别:

    上古时代,“吾”和“余,予,我”在语法上有分别.都可做主语,但“吾”尚可用做定语,一般不用做宾语,如“吾日三省吾身”,做宾语时必须防在动词前边.如:居则曰“不吾知也”;“余,予,我”尚可用做宾语.如:今者吾丧我.——《庄子》.“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c而在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

    三、语气的细微差别.

    一般书面语言常用余.

    从语法角度来讲,予假借为余,常可通用.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常用于自谦的语境中.

    帝王对先辈或常人后辈对长者常自称为予.如予小子.有时候帝王嘉勉大臣进柬时,常自谦为予.如:予违汝弼(我有过失,你应匡正)

    但予在有些词汇组合中,有自以为如何,略带谦义或贬义.如予知(自以为聪明)、予圣(自以为圣人)予知予雄(自以为智慧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