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1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小明用玻璃板、相同的两支蜡烛A及B、刻度尺、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

1个回答

  • 解题思路:(1)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否则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会与前面蜡烛成的像完全重合.

    (2)蜡烛A与B大小相同,B又与A的像大小相同,所以像与物大小相同,这是利用等效替代法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的.

    (3)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4)要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需借助刻度尺;用刻度尺测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便可得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5)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实际并不存在,所以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6)多进行几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才具有代表性,一次就得出结论,偶然性较大.

    (7)要想让像更亮一些,要用光源把棋子照亮.

    (8)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9)依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人和人的像相对于镜面对称,视力表和视力表的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依据数学知识计算.

    (1)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2)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大小的关系.

    (3)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

    (4)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但尺并不是测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测像到镜的距离、物到镜的距离,然后比较二者关系用的.

    (5)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光屏不能接收到的烛焰的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6)不合理,因为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偶然性较大,不能找到普遍规律;应该多次改变蜡烛的位置,多测几组数据(至少要测三组以上)得出的结论才具代表性.

    (7)要想使像更亮一些,要使物体更亮一些,可以用小的手电筒把棋子照亮.

    (8)小明在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0102轴方向水平向右移动,A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不变,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A的像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也不变,所以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A不移动.

    他又将玻璃板绕0102轴转向自己,小明的头部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减小,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小明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减小,所以小明的像会转向自己,即向上方转.

    (9)根据题意画成示意图如下:

    人与镜距离2m,人与视力表距离1m,视力表与镜距离即为2m+1m=3m,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视力表的像离镜距离也为3m,

    所以视力表的像离人的距离为3m+2m=5m.

    故答案为:(1)竖直;重合;(2)像与物的大小关系;(3)确定像的位置;(4)像距与物距;(5)没有;虚;(6)不合理;只从一组数据不能找到普遍规律,至少要测三组以上;(7)用小的手电筒把棋子照亮;(8)不;向上方转;(9)5.

    点评:

    本题考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注意要使平面镜与桌面垂直,这样才能确定出像的位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的.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