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一样吗?

4个回答

  • 内 容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 学

    目 的

    知 识

    与技能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 程

    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

    难 点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 法

    演示法

    学 法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教 具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教 学

    结 构

    教 师

    学 生

    引入

    见过这样的想象吗?同一个物体放在不同的液体中,有的浮,有的沉,这是为什么?物体的沉浮还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一、马铃薯的沉浮: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

    四、阅读资料:

    阅读本课的资料.

    2、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杯子中沉,在另一个杯中浮,我们怎么解释其中的原因?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水的量

    食盐的量

    沉浮情况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3、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

    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通过本节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综合素质基础训练》中本课的练习.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反思

    由于这部分内容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过,所以在出示了两个马铃薯分别在不同的液体中的沉浮,学生纷纷说出是盐水.我把观察比较两种液体和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互换了位置,先让学生调制一杯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引导学生把40克左右的食盐或者白糖分成5份,逐一的向100ML水中加入并且搅拌让其溶解,观察食盐溶解后马铃薯沉浮的情况.在活动中,不时的听到学生惊喜的欢呼声!我们的马铃薯浮起来了.孩子们发现盐水的40克只用去80%就能让马铃薯浮起来,而糖水用去了全部.在此过程中学生形成了一定浓度的液体能改变马铃薯的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