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临的困难:梅森、鲁斯、基德三个人在荒无人烟的雪原上跋涉,食物不足,初步显现了人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冲突.
(2)三个人:一方面,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人在保存个体生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照顾群体(妻子、朋友),甚至照顾对自己有用的狗(用牙咬狗爪子上的冰).
另一方面,人不仅仅是求眼前的生存,而且有长远的目标和追求.小说中梅森对于“热气腾腾的玉米饼”和对“大世界”的憧憬,是小说严峻险恶总体基调中的一次放松调整,令读者也获得了一时的轻松.
1.梅森遇险,生命垂危.
(1)偶然的突发事件,是人与自然抗争过程中的必然.在与自然的奋斗过程中,人一方面力求战胜它、征服它,甚至超越它,以显示人力的伟大;另一方面,又显示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所以一定的付出与牺牲是必然的,这种痛苦是人们必须承受的,也是能够承受的.
(2)生命的悲剧中,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梅森重伤,三个人似乎都看到了上帝在微笑.面对死亡,作者没有大加渲染,还是那样冷静地讲述.但冷静平实的行文中,奏出了坚强生命意志的悲歌.梅森在弥留之际,毫无慌张恐惧,平静地安排妻子的生活,而且不让朋友和妻子做无意义的等待.基德和鲁斯面对这种情况,冷静地处理,充分显示了人物坚韧的性格.在荒凉、寒冷的雪原上,人性的光辉如星辰、如火种闪耀着、温暖着,带给读者的是无声的强大的心灵震撼.
2.梅森之死.
(1)战胜悲痛,挑战死亡.
基德和鲁斯面对“三条有望生存的生命对一个必死无疑的人”的选择,稍有踌躇,但还是决定丢下梅森前行.这不是冷酷,在那特殊的环境中,这恰是战胜悲痛的一种坚强,荒原上“响起了短促的枪声,于是梅森死在悬空的坟墓中”,这极具震撼力的结束,就像那“一响鞭”一样,永远刻在读者的脑海中,回荡、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