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您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很广,王安石诗作众多,一时半会儿很难给出一个周到的答案,所以不如聚焦在一个典型上,以最具代表性的《泊船瓜洲》一诗为例,简要介绍王安石的炼字: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喜爱改诗是王安石的一大特点,他为同时的人改诗,也为古人改诗,《彦周诗话》评论他改谢贞的《春日闲居诗》,将“风定花犹舞”中的“舞”字改作“落”字:“其语顿工”.至於自己的诗,那就更是“千锤百炼”了.这首《泊船瓜洲》就是一个例证.据洪迈《容齐斋笔》卷八记载:吴中士人藏有这首诗的原稿,初写时是“又到江南岸”,自己圈去“到”字,注曰“不好”;继而改为“过”,又圈去;再改为“入”、“满”……这样一共改了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字.也就是说这首诗的第三句最初不是“绿”字,几经修改之后才敲定为“绿”的.
复制一段话,让我们扩展来看:
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这段文字有很多是后人添油加醋写出来的,但事情的主体没有变,只是在细节上加了些东西,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看到,王安石对炼字是追求.我的回答先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有疑问可以在追问中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