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涧》
这首诗全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的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人闲”,也就是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托出春涧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溪沟.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 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 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 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而庵说唐诗》:"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唐诗笺注》:"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诗法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江畔独步寻花》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饱经离乱之后,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他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此为组诗之六.
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这就是末句的意境.“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人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读这首绝句,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路上,和诗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
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象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怨》),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啭.“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时时”、“恰恰”为叠字,即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又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
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惟妙惟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
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天然浑成,杜甫则与之异趣.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使人感到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不是更使人陶然神往么?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
《石灰吟》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竹石》
这是一首是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诗人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坚劲”则正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
《芙蓉楼送辛渐》
本诗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之后,诗中提的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精巧的构思与深婉的用意溶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七步诗》
这来自三国典故,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