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聿教授《人的生活世界》的读后感

1个回答

  • 孙正聿教授在演讲中说道:“学科学,我不说,你糊涂;我一说,你明白.学哲学,我不说,你明白;我一说,你糊涂”.这句话就完全的把哲学和其它学科区分开来了.

    其他学科的目的是让人们在现实中更为具体的存在,这种具体是看得见或者可以从人的行为中体现,从人们的思想中感知.哲学于人的目的是让人们“作为人而成为人”.这句话含义深刻而且践行艰辛.从逻辑上剖析这句话大致应该是——大前提:哲学作为各门学科思想精华的归总,哲学作为所有道德体系在一定时期的升华,哲学作为物质和精神本原的载体,可以将一切物质过程和思想过程过渡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层面.小前提:人作为人而存在,人在哲学层面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结论:人从作为人过渡到成为人.从逻辑角度不难看出,哲学汇集了所有的文化、科学、艺术的本质,甚至演化为有关终结的思考.

    因此,对于人们来说,哲学是一个走向更高境界的阶梯,哲学意味着终结和开始——对于作为人的终结,对于成为人的开始.从更广泛的层面来说,哲学就是一切事物的终结和开始——对巅峰的完结中不断催生.

    谈到了哲学对人生的意义,孙正聿教授又从三个方面谈到了哲学与人生的关系,一是人的存在;而是人的人化;三是人的世界.

    首先来说,人的存在性是无可置疑的,人的存在是哲学存在的前提.从更深一层意义上,人的存在催生了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其次,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孙正聿教授提到了五个不能忍受: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无法忍受凝固的时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人的这五种无法忍受,意味着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其实,从进化论来看,五个不能忍受也是十分容易忍受的,在外力作用下,人们会忍受来自物质和精神上的折磨.

    其实,人的存在是作为人.没有经过哲学的改造,在作为人这一阶段人是适应物质的,是接受自然的;在精神层面,人具有作为人的一切美德:平等、博爱、布施.人的精神优越感来自于人的人化.

    人的人化是作为人到成为人的过程,人的意识开始向更高层面进步.

    人们思想的进步总是伴随着物质世界的发展,但人们思想提高的速度永远达不到物质产生的速度,所以人的人化是一个开始分化的过程,这种分化是两个层面的对立,在物质层面上,开始有了贪欲,征服欲.在精神层面上,开始追求更高的哲学修养.这两方面,有统一,有对立,但更多的是对立.

    人们开始了人的世界很大程度上不是走进了伊甸园,而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旦形成了人的世界,人的世界观基本上就被固定住了.

    人的世界便是两个完全对立的哲学世界,一是完全形成了对物质世界的贪婪追求,二是达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起初哲学家会作为引导着的身份把人带到人的世界,但在人的世界里,哲学家不得不作为一个斡旋着从中调停.哲学的角度是转变的.哲学本身没有思想,所以不能批评活赞美哲学的罪过功勋,只有当人们的观念发生陡险的变化时,人们才理解,哲学与人,更多的是人强加于哲学.

    如果把人的行为过错归咎于一种思想,那这种思想是很冤屈的,人们总是自诩思想无法超越哲学所思,但正是人们在物质世界的行为引领哲学发展,反过来,哲学加给人们的却是貌似沉淀依旧的思想.哲学就像童话,而我们正像落日,童话不会有它的结局,却会一直向落日下的世界追问千年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