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握学情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

1个回答

  • 第一个教学片断:开课伊始,通过对“雁”的字理溯源,解决学生对大雁的生活习性缺乏了解的问题,为后续理解更羸拉弦虚发,弦响雁落做了铺垫.“雁”中的“厂”的本意表示岩崖,通过这个信息,向我们表明大雁在高高的蓝天飞行迁徙,中途休息就宿在沼泽水边或高崖之上.如果要想猎杀,就要用弓箭.对于具有丰富捕猎经验的更羸来说,看到孤雁“从远处飞来,边飞边鸣”做出判断,这是一只刚刚受过箭伤的鸟.由此解决了学生的疑问“更羸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得是箭伤?”

    第二个教学片断:通过课题中的生字“弓”,引发出“弦”、“箭”、“射”等一系列的生字.在教学“射”字的时候,学生通过动作模拟,为搭弓射箭配音,感受到“弦响箭发”,建立起“弦”和“箭”之间的联系.看似是在进行生字教学,实则不然.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解决了学生对更羸只拉弓不射箭,大雁为什么就会有这样一系列表现的问题,为感受更羸的准确判断起到铺垫作用.

    学生对更羸的形象已有初步感知,知道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这是在课文中能提取出的信息,但是更羸是怎样看问题,怎样思考问题的,这在学生的已知中没有涉及的.如何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习如何思考问题是新的发展点.

    在教学设计上,摒弃了对故事情节的串讲,而是直接把着眼点放在了更羸这个人物上.凭借学生的已知,抓住开篇的“有名”二字,层层剥笋,从更羸的所说、所做、所想,知道更羸的有名在于他的明察秋毫,在于他能结合丰富经验进行清晰的分析,做出准确的判断.文章先呈现更羸的“说”,初读,令读者和魏王一样生疑,产生阅读期待;更羸弯弓拉弦,弦响雁落,“做”是“说”的印证,回头再读更羸说的话,更能感受更羸的信心与谦逊.

    所想部分是所说与所做之间的“桥梁”.就要句句细品,明确更羸是如何步步推想,得出准确判断.感受、学习更羸的思考方法,在了解更羸环环相扣的推理中产生对更羸的敬佩之情.

    总之,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们感受到了解学生的学情,才能了解学生已知和未知.找到学生已知,在此基础上研发出学生新的生长点;找到学生的未知,才能找准难点,找到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 , 提高课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