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庖丁解牛)的现代文解释顺便带上重点字词句子赏析

1个回答

  • 有一个姓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 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进刀时发出(读‘huo’)地响声,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厨师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到的)没有不是全牛的,(和一般人所见一样).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就像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但是刀刃没有厚度,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游刃有余)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即使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惕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为这一成功而悠然自得、心满意足.拭好了刀把它收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你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1.第一分句中,“始”和“臣之解牛之时”都是状语.“臣之解牛”是个主谓短语,作“时”的定.

    2.第二分句中的“牛”是“全牛”的意思,由于下一分句有“全牛”而省略“全”字,这样的省略叫“探下省略”,或称“蒙下省略”.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瓜乎?

    1.第一分句是倒装句,宾语“技经肯綮”倒装在谓语“尝”之前以加强语气,结构助词“之”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以标明这种倒装的关系.

    2.“尝”是动词,尝试,引申为“接触”“碰”,在句中作谓语.这里的“未尝”是副词“未”修饰动词“尝”,同作“不曾”讲的副词性结构“未尝”不同.

    3.“而况”是连词性结构,作用与单用“况”相当,用于复句的后一分句,引出进一层的意思,并以反问的语气加以强调,相当于“何况”.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1.文言里的“虽然”,不同于现代汉语里作为一个连词的“虽然”.上句中的“虽然”是一个分句,“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是转折连词,“然”,这样,是指示代词,作谓语.“虽然”译出来是“虽然这样”.

    2.“每至于族”句,“至”是谓语,到.“于族”是介词结构作补语.介词“于”在这里也作“到”讲,意思和“至"一样,所以不需译出.

    3.“吾见其难为”句,“其难为”是主谓短语,作“见”的宾语.“其”是领属性的代词,相当于一个名词加“之”,“其难为”就是“族之难为”,所以这个主谓短语的主谓之间没有再用结构助词“之”.“为”作为动词,司以表示各种具体的动作行为,这里可译为“对付”.“其难为”就是“它难对付”.

    4.“以”“与”“为”“从”等介词的宾语如果已见于上文的,往往省略:可以补充代词“之”来理解.上句中“怵然为戒”就是“怵然为之戒”,小心翼翼地因此警惕起来;“视为止”就是“视为之止”,目光因此集中.“行为迟”就是“行为之迟”,行动因此迟缓.

    本文中的好些语句,后来都成为成语,计有:

    目无全牛——形容技术达到极纯熟的境界.

    批郁导窳——比喻处理问题善于抓住关键,因势利导.

    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新硎初试——比喻初次显示本领.亦作“发硎新试”.

    踌躇满志——形容心满意足,从容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