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结构

1个回答

  • 作文的结构

    季明春

    结构是就表现形式来说的,是思路的归宿,表现为文章的骨架.我们常说的段落、层次、结尾、过渡、照应、等等,就是文章结构的内容.一般来说,有了好的思路,自然会有好的结构.好的结构应当合理、清晰,还要力求匠心,必要时可以尝试着改换一下文章的“外壳”,换点花样.

    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介绍一些结构的技法:

    1、 照应圆合法

    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创作时曾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在那儿.”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技法呢?前面写作的事物,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到的事物,前面要交代,这就是所谓的“照应圆合”法.“照应圆合”,一般分以下几种:

    (一)首尾照应.文章开头与结尾遥相照应,就是说,把开头描写的事物或提出的问题,在结尾处有各种方式加以深化或回答,给人以首尾圆合的印象.

    (二)文题照应.这种照应法,往往用在标题含蓄的文章中,文中须有一定的注释、说明.因些行文标题起了注释和点化的作用.

    (三)对话照应.就是以典型人物的语言多次重复照应.比如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口头禅“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这句话多次出现,突出了孩子之死祥林嫂的沉重打击.

    (四)细节照应.生动而典型的细节反复出现,可以突出细节的典型意义,比如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中,小通迅员衣裳上的破洞出现四次,突出了小战士羞涩、淳朴的性格.

    (五)关键词句照应.即表达主旨的关键性词句在行文中互相照应,互为补充.

    (六)悬念照应.在作品中设下悬念,并不急于解开,而是反复暗示,使读者关心人物命运或事件结局的兴趣愈来愈浓厚.比如萧乾的《枣核》

    (七)伏笔照应.作者在描写、叙述的过程中,对有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先埋下伏笔,待其出现后自然形成一种照应关系.比如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就充分体现了前伏后应的特点.

    2、 对话互动法

    对话属于口语交际的范畴.“言为心声”,通过语言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同时,谈话内容无所不包,对话又显得自由灵活.作文中运用对话的形式,可以是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幻想中今人与古人的对话,可以是与未来世界中人的对话,甚至让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进行对话.在结构安排上常采用以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