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普拉斯提出的关于黑洞的假设,即有些星体的引力可能大到使光越来越慢最后掉下来.事实是在广义相对论出现之前,以当时人们的认识,这个假设非常别扭.如果光是波,那么它没有质量,如何能被引力吸引呢?如果光是微粒,根据麦克斯韦方程,它的速度是恒定的,不可能减慢然后掉下来.所以拉普拉斯后来删掉了这个假设.
广义相对论指出引力不是一种普通意义上的力,而是大质量物体对时空的弯曲.
有了广义相对论,才能协调引力场对光的作用.这是奥本海默最先开始研究的,大体来说是这么回事:恒星坍缩以后,随着其体积越来越小,密度越来越大,它对光线的弯曲作用也越来越强.达到某个极限(施瓦茨西尔德半径)后,光线将被弯折回来.虽然施瓦茨西尔德的那些工作在1917年就完成了,但当时未受到重视,而他又死得早.对于恒星坍缩成黑洞这件事情,是钱德拉塞卡、朗道、奥本海默等人从1930年代开始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模型,最后彭罗斯得出的最后结论.
看我博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