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前两章,人教版)

1个回答

  • 多彩的物质世界

    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3、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6、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7、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8、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全章概述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科学内容中,“物质”作为三大一级主题内容之一出现,其中有关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等二级主题的大部分内容已经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中具体化.本章是九年级的起始章,共设四个课节,即:“宇宙和微观世界”、“质量”、“密度”和“测量物质的密度”.

    课本从认识广阔无垠的宇宙入手,带领学生逐渐走进多彩的物质世界.本章贯穿两个重要的物理量——质量和密度.通过讲述质量和天平的使用方法,以及密度概念的引入和测量,使学生对物质及其属性有进一步定量的认识.

    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本节让学生知道大到天体、小到分子和原子都是物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第二节“质量”.课本将质量的概念以“物质的量”、“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的程度引入,是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质量”的概念讲得很浅显.由于前一节介绍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物质的量”和“物质的多少”是比较容易的.必须明确一点,这并不是质量的定义.

    课本直接给出了质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通过“小数据”栏目列举了一些物体质量的大小,使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关于质量的测量,课本介绍了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的使用方法.

    第三节“密度”.首先,课本通过“想想做做”让学生体会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不相等,表明物质在这方面的性质上存在差异.然后,让学生完成题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利用探究结果: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且单位体积的同种物质的质量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因此可以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征物质的这种特性.从而引出密度的概念及其单位.

    第四节“测量物质的密度”.一方面让学生学习怎样使用量筒,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怎样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让学生学习测定一个物理量的方法.即,测量了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后,就可以通过p=m/V算出物质的密度.

    在基本测量方面,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学会使用量筒直接测量液体的体积或间接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在实际应用方面,一是各课节“动手动脑学物理”栏目中设置了许多开放性、综合性的学习问题.二是学生已有许多与“物质世界”相关的知识基础,应该注意引导他们多层次、多角度来认识物质的本质属性.

    运动和力

    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能用示意图描述力.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5.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全章概述

    机械运动现象最普遍、最简单,学生也最熟悉.例如,学生在小学已经进行过速度计算的训练;又如,相对运动、惯性等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习本章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逐步展开.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和技术中最基本的测量,学生应该掌握常用测量工具的用法,并会选用适当的测量工具.生活中还常常利用估测的方法测量长度和时间,应通过活动使学生有所了解.

    对于速度的计算,要求学生会利用路程、时间求出,或利用速度公式中的两个物理量求出第三个物理量,教学中不宜做过深的引导,如追及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