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章对孩子们的活动写得很有童趣很真实:
如:弟弟发现一个只有孩子才能注意的问题:………成年人也许不会注意这样的事情,谁又有这样的细心这样的时间去注意月光下的人影头上冒出烟气?这样的问题成年人听了,也许不以为然地一笑了之,而孩子们却会追根究底的.大家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
如果成年人争论一个问题,一定会水落石出的.华明的注意略去了转向了别处,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如果是成年人一定挨批评,做事三分钟热情,但是孩子的天性如此,他们对世界如此好奇,不可能要求他们像成年人那样专注某件事.搞不明白不一定非弄明白,吸引他们的事多着呢.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写得真实恰当.
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写孩子新一轮的热情,他们用木炭描这些天然的国画,并联想到平时见到的画图.孩子由童心童趣,不由得走到艺术的殿堂门口.于是领路人——爸爸出现了,他给孩子们讲了一番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
2、 一些句子很生动,也是用孩子的眼光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景物.
略见教参.
3、 爸爸很会引导.经过爸爸的引导,你了解了哪些绘画的知识?
(1)爸爸没有批评他们在水门汀上画画,而是引导他们走进艺术的殿堂.爸爸和他们一起画画.
(2)爸爸在讲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时候,打了个比方,“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所谓“符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所指),二是形式(能指),关键是内容,而不在于形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到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是文化的鲜明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罗马一脉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表现在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中国画重写意,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有很大的关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重写实,也和西方文化重实验相关.
(讲授二者的区别:西洋画注重写实,画人则要按解剖学来画,画景要画出立体感,而中国画则不讲究这些,画人,则张扬人物的特点,画景则山水重重叠叠,象是飞机中所见的,而且又不是一时所见,却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见的.想到哪画到哪.而且很多中国画只有寥寥数笔,却传达出画者深刻的思想和感情.所以,西洋画更讲究形式,画出的画和照片一模一样,而中国画讲究神似,如做文章一样,只突出主题)
(1) 爸爸在讲中国画时,没有用专业的术语,也没有长篇大论,只是用了几句话就概括了竹画也是中国画的要点:讲究画意(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2) 请绘画最好的同学上黑板画一幅竹影,大家按课文中的标准评价.
4、你还在文中读到了什么?为什么以竹影呢?
意境很美.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笔,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
四、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五、学习语文,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善于小结.现在我们请同学们将自己在这节课中所学的所想的小结在作业中.
作业一:用一句话概括这节课的收获.再分项写出从内容上、思想上、写法上的体会.
作业二:课后自己进行一次艺术上的创造,将自己的创造的过程、体验用语言表达出来.字数300左右.
六.结全文.这节课,我们运用了:读——品——想——结的方法,自己学习了这篇散文.以后,同学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课本上的自读课文、课外书上的美文.至于文中的一些细小的知识点如作家作品介绍,词语解释等,请同学们课后自己查资料,互相交流.最后,引用一下丰子恺在《艺术三昧》中的话来结束这节课:宇宙是一大艺术.人何以只知鉴赏书画的小艺术,而不知鉴赏宇宙的大艺术呢?人何以不拿看书画的眼来看宇宙呢?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时感情就会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
一、(1)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
二、(2-7)描写小孩的童心并叙述获得艺术教育的经过.
三、(8)写“我”受到艺术教育后的感受.
六、竹影与童趣的区别
《童趣》与《竹影》
相同点:都是表现儿童的童心童趣.
不同点:一个是文言文,一个是现代文.
竹影中充满童趣.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
一.检查预习
1.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义
弥漫 眼梢 惬意 汀 蘸
缕 口头禅 硕士 参差不齐
2.概括课文内容.
二.整体感知,初步探究
出示图片“竹影”,讨论:竹影是谁画的?
思考:
1.我们四个人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我们把月亮画的画____了一份.(填一词)
2.在我们的资料中除描影外还有哪些复制图画或类似复制的方法?
3.小结:描、印、放大、临摹都是复制的一种,不是创造.朗读黄全愈的一段话作为小结:
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这只能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
可以说那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
4.讨论:爸爸说我们这不是画竹,“不过好玩罢了”.学某类西洋画的人能把自然描摹到几乎一样,这是不是绘画呢?
5.出示五幅西方油画,讨论西洋画的优缺点,并用丰子恺的话小结:描得像真的东西一样,顶多也只抵得一张照相,现在照相机很便宜,三五块钱也可以买一只.我们又何苦费许多宝贵的钟头来把自己的头脑造成一架只值三五块钱的照相机呢?
三.生成新疑,深入探究
1.讨论:描、印、放大、临摹、模仿大自然都不是真正的绘画,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在做这些事,他们做这些事有何得失?
2.以下文字作为小结:
A.胸中竹,并不是眼中之竹.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郑板桥.
B.模仿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朱光潜.
四.创设情境,体验感悟
1.设若一个人已经完成了模仿阶段,现在他要真正的去创作,比如说他站在一丛竹前,现在要你来告诉他怎么画,你会说些什么?
2.如果是丰子恺的父亲站在他面前,他会说些什么?
3.出示郑板桥竹图与真竹照片,比较照片与图画的区别,讨论:郑板桥对竹作了哪些改动?他为何作此改动?
4.竹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性格.文雅、清高、虚心、坚韧……有许多诗人赞美它;当然,也有人爱唱反调,说:竹似伪君子,外坚中却空,根细好钻穴,腰柔善鞠躬……假如现在站在竹丛前的人是你.绿、红、黑、黄……眼前摆着无数颜料,你会选哪一种颜料?你会把竹画成什么样?
五.作业
把你心中所画的竹图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