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左传·宣公二年》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释义】“非”,不是.“孰”谁.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故事】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
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 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轻描谈写他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竞派刺客去暗杀赵盾.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直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一个名叫赵穿的人杀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人人明白的一句话.自呱呱降生人世起,到停止呼吸、合眼离开尘世一刻为止,人与人之间只有犯错多少、大小和如何对待自己所犯过错之不同,却没人能说自己“终生无过错”.所以陶渊明有“觉今是而昨非”的名句,传颂千古.
孔夫子说:“小人之过必文.”(见《论语·子张》,指小人对所犯过错一定要掩饰、狡辩)是成语“文过饰非”的出处.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 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见《论语·子张》,“君子的过失如同日蚀和月蚀,发生时人人可见;改正时人人都仰望.”)说明君子与小人对待所 犯过错的态度截然不同,其影响也不同.
人难免有过错,犯错后采取什么态度就是关键了.孔子说:“过而不改,是为过矣!”(见《论语·卫灵公》,“有错误而不改,那错误才真是错误了.”)所以孔子又说: “过,则勿惮改.”(见《论语·学而》,“有过错,不要怕改正.”或解为“有过错,不要怕,改正就是了.”)显然,犯了错误却“文过饰非”,或“恼羞成 怒”,就是错上加错.
左丘明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见《左传·宣二年》)这是中国流传千古的名言.人人犯了过错都能改正,进德修业,不断进步;中国过去获“礼义之邦”的美名,和这句话岂能无关!曾几何时,中国人的行为在世界上常常遭人批评,我们自己不应该深刻反省吗?
在今日中华崛起的伟大时代,中国人应该时时刻刻牢记“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句话,并且全社会都切实遵行之.
一个人对某一缺点错误屡教不改,人们会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啊,古代江山易主换代都得经过销烟弥漫,遍地鲜血,誓死力争的战场,而这样的江山尚且易改,本性岂不更加难移.
但是,“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不管是大缺点或者是小错误,我们都应该接受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劝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缺点都会犯错误.然而,一个人有缺点犯错误并不可耻,也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不知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继续错下去或者,知错了而不去改正.
卡莱尔说:“最大的过失,便是不知有错.”我们应该“静坐常思自己过”,也该虚心接受亲人朋友的批评和规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即使是再难移的本性,我们都应该像齐威王那样“纳谏除弊,修明政治.”“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应该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去改正我们的缺点及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