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唐
【作者】:杜牧
【作品】:寄扬州韩绰判官
【内容】: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可翻译为“北望扬州,青山隐约可见,流水悠悠远去.江南的草木快要凋零,而扬州的人游兴不减.”
具体情景可作一番品位:
这句话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这样优美的境界早已远远超出了与朋友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这种内蕴的情趣,微妙的思绪,“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