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与大气上界的总辐射相比有何不同,为什么?

1个回答

  • 考虑晴天正常直射情况下:(分吸收、散射、反射三部分讨论)

    1、大气的吸收:

    水汽虽然在可见光区和红外区都有不少吸收带,但吸收最强的是在红外区,从0.93-2.85微米之间的几个吸收带.最强的太阳辐射能是短波部分,因此水汽从总的太阳辐射能里所吸收的能量是不多的.据估计,太阳辐射因水汽的吸收可以减弱4-15%.所以大气因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引起的增温并不显著.大气中的主要气体是氮和氧,只有氧能微弱地吸收太阳辐射.在波长小于0.2微米处为一宽的吸收带,吸收能力较强;在0.69和0.76微米附近,各有一个窄吸收带,吸收能力较弱.

    臭氧在大气中含量虽少,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强.0.2-0.3微米为一强吸收带,使小于0.29微米的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在0.6微米附近又有一宽吸收带,吸收能力虽然不强,但因位于太阳辐射最强烈的辐射带里,吸收的太阳辐射还是相当多的.

    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比较弱,仅对红外区4.3微米附近的辐射吸收较强,但这一区域的太阳辐射很微弱,被吸收后对整个太阳辐射影响不大.

    此外,悬浮在大气中的水滴、尘埃等杂质,也能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但其量甚微.只有当大气中尘埃等杂质很多(如有沙暴、烟幕或浮尘)时,吸收才比较显著.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是具有选择性的,因而使穿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光谱变得极不规则;由于大气主要吸收物质(臭氧和水汽)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带都位于太阳辐射光谱两端能量较小的区域,因而吸收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不大.也就是说,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并不多,特别是对于对流层大气来说.所以,太阳辐射不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二、大气的散射和漫射: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遇到空气分子、尘粒、云滴等质点时,都要发生散射.但散射并不象吸收那样把辐射能转变为热能,而只是改变辐射方向,使太阳辐射以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经过散射之后,有一部分太阳辐射就到不了地面.如果太阳辐射遇到的是直径比波长小的空气分子,则辐射的波长愈短,被散射愈厉害.其散射能力与波长的对比关系是:对于一定大小的分子来说,散射能力和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这种散射是有选择性的.例如波长为0.7微米时的散射能力为1,波长为0.3微米时的散射能力就为30.因此,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由于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波长较短的光被散射得较多.雨后天晴,天空呈青兰色就是因为辐射中青兰色波长较短,容易被大气散射的缘故.如果太阳辐射遇到直径比波长大的质点,虽然也被散射,但这种散射是没有选择性的,即辐射的各种波长都同样被散射.如空气中存在较多的尘埃或雾粒,一定范围的长短波都被同样的散射,使天空呈灰白色的.有时为了区别有选择性的散射和没有选择性的散射,将前者称为散射,后者称为漫射.

    三、大气的反射:

    大气中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埃尘能将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能量反射到宇宙空间去.其中反射最明显的是云.不同的云量,不同的云状,云的不同厚度所发生的反射是不同的.高云平均反射25%,中云平均反射50%,低云平均反射65%,很厚的云层反射可达90%.笼统地讲,云量反射平均达50~55%.

    假设大气层顶的太阳辐射是100%.那么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后发生散射、吸收和反射(反射云量反射表示),向上散射占4%,大气吸收占21%,云量吸收占3%,云量反射占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