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解尊重孩子
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当一个人觉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没有孤独感.因此,“理解、尊重孩子”能够有效地拉近你与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
但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往往缺少理解、尊重子女的态度.比如,有一位母亲,她出于担心和爱护,常常唠叨女儿要少与男生来往.有一次,母亲竟臭骂了几个来邀女儿去过朋友生日的同学.这使女儿受到极大的伤害:她在同学面前好没面子,同学不再跟她来往.她因此怨恨父母:“你们不让我好过,我也要让你们难受.”她向父母喊叫“我就是要气你们!就是不好好读书!就是要把你们的钱拿去花光!”但她内心又很孤独,很苦闷.作为父母,本来唯恐伤害了子女,但却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子女.结果,即推开了子女,也被子女所推开.父母与孩子虽天天相处一屋,心理却相隔很远.做子女的视父母如同“冤家”,有的动辄跟父母顶嘴发脾气,有的闭琐自己疏离家庭,有的甚至离家出走;做父母的欲恨不能,欲爱无从入手,看着自己亲手抚育、一点一点长大起来的孩子,竟是如此陌生!无论父母也好,子女也好,其实彼此心里都渴望被对方理解.但很多父母却不知怎样去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孩子,而成长中的孩子更不懂得如何去理解自己的双亲.
理解是一种无条件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无私和爱心.这在亲子之间,本来应该没有问题,但事实并不是没有问题.作为父母,我们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们往往希望子女无条件的服从我们,我们却不能无条件的去尊重子女.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家长去认同孩子的一切观点和行为,而是我们要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耳朵去听,用他们的头脑去想.
理解孩子也并不是娇宠孩子.如前面这个例子中,父母如果能够站在女儿的角度思考,至少不会做出“臭骂前来邀请女儿的同学”这样过于伤害女儿自尊心的行为来!父母应该知道: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龄朋友而“忽视”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们,孩子就会向外寻找理解他们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就会愿意与父母沟通.各位家长应切记: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后才能正确引导.没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导都难有真正好的效果!对上面那个被同学前来邀请参加生日宴会的女儿,家长完全可以这样做:先要肯定“社交”对于女儿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不仅是因为同龄人能使孩子更开心、更快活;更重要的是,孩子需要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来增进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给孩子指出,时间安排上要适当,社交活动不可没有,但也不可占太多时间,毕竟读书学习是主要的.给孩子讲清道理,孩子一定也会理解,这样不是很好吗?
家长与孩子之间需要理解,理解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体现.无论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一般都不缺少爱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为欠缺“尊重”,结果连“爱心”也感觉不到了.现在你不妨从“理解”开始,一个戏剧性的变化就会出现:你与孩子的心理距离马上就缩小了,你与孩子的口角冲突马上就减少了.
体谅理解的反应应该是这样:“也许老师是偏心了,你觉得不公平?但我想,也许老师是没有看见别人说话.再说,你讲话也是事实,批评你讲话这一点是没错的,是不?这样你理解了孩子的感觉,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是有错的,孩子就会心服口服.
而不体谅理解的反应往往是:“不要说老师偏心,你自己讲话难道是对的?不要去管别人有没有讲话,先问问你自己有没有讲话?你还好意思说老师偏心!”.有的家长可能认为,这样才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错了!其实,这样你就否定了孩子的感觉,也否定了可能的事实.结果孩子觉得连父母也不公平,不讲道理.他被这样的负向情绪困扰,再不会去考虑自己有没有错,更加认定老师批评自己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