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析】在文章的前一部分,作者分别描述了新会的小河、甘蔗林、榕树岛,洛舍的大石桥,杭州的西湖和植物园这三个故乡的景色,可以看出这些景色都是美丽的,充满诗情画意的.但作者却说对于新会自己犹如“被放逐的弃儿”,洛舍也在“外婆走时就带走了”,对于杭州却有“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从这些语言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这三个故乡都是陌生的,茫然的,甚至有些隔膜.
【答案】三个故乡的景色都很美,充满诗情画意.作者对这三个故乡的感受却是陌生的、茫然的、有些隔膜.
2.【解析】作者在文章的后一部分,用了大量笔墨写另一个故乡——小兴安岭.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小兴安岭对作者有重要意义.因为这里是作者度过20年青春的地方,赋予了作者更多的优秀品质,所以作者情感上也最倾向于这一故乡.
【答案】小兴安岭.因为那里是“我”度过青春年华的地方,经历了20年的岁月,是“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的地方.
3.【解析】作者对于故乡的认识是一个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从祖辈们和自己生活过的地方,到留下自己青春奋斗足迹的北方的原野,最后到“远方”.由文章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文题中的“远方”指的是作者以后要寻觅、创造的精神家园.
【答案】作者所认识的故乡不仅是祖辈生活过的地方,还是自己曾经留下奋斗足迹的地方,更是自己在不断寻觅、创造着的精神家园.
4.【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通读全文,可以感受到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随处可见.如对祖籍地、出生地的景物和感受的对比,不同故乡不同感受的对比等.答题时注意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运用了对比手法.作者将祖籍新会、洛舍和出生地杭州的景、物、人、事的美好与乡音的陌生、茫然、隔膜、格格不入的感受进行对比,同时又将这种感受与北大荒的景、物、人、事进行对比映衬,表现了作者从纤弱走向坚强和不断寻觅追求的过程.(如答“欲扬先抑”“逐层铺垫”等,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