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概况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太行山(T'ai-hang Mountains 亦作T'ai-hang Shan或Taihang Shan.)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耸于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间.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公里,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它由多种岩石结构组成,呈现不同的地貌,这里储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太行山地区有众多河流发源或流经,使连绵的山脉中断形成“水口”,这里是华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要道.
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是太行山红豆峡红豆峡是太行山大峡谷的主要景点,因峡内生长着成片珍稀树种红豆杉而得名,主峡长15公里,占地500余公顷.境内有陡峭的崖壁,像形的山石,潺潺的流水,壮丽的瀑布,珍稀的物种,奇特的石林,原始的植被,是一幽美的天然风景区.红豆峡是独有的情侣幽会之处,也是休闲、旅游、观赏的绝住之地.红豆峡北口狭窄,两侧悬崖峭壁高耸对峙,清澈的小溪缓缓向外流淌.沿着小溪逆水前行,峡谷腹地曲折婉蜒,转过急弯,便是瀑布,瀑布分成两股从高处跌人深潭,落差10米,宽5米,水流丁冬,清脆悦耳,这就是双龙潭瀑布.红豆峡是龙泉峡的一条支峡.位于盘底树西南的紫团山脚下.因峡内生长着成片珍稀树种一一红豆杉而得名.红豆峡两头出口狭窄,腹地开阔,形似葫芦.沿峡而进,两侧悬崖矗立,峰巅腹地怪石交错,傍岸古寺及遗址犹存,瀑布悬挂,崖间泉眼点点,河谷流水潺潺,古木、珍稀树种及各类植物遍布峡谷.遥遥30里长谷,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可谓30里峡谷30里画廊.红豆峡足一处天然植物园区.据植物学家考察初步认定:峡谷现长有330余种植物,其中稀有植物、观赏品位较高的植物颇多.此环境、气候、规模、品位均达天然植物园区标准,是休闲、旅游、观赏和研究植物的佳地.尤其红豆杉在此成片生长实属罕见.有唐代诗人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生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如果是黑龙潭的画,这里有个神话故事可以解解闷太行山深处有一条二十多里的山沟,叫蝎子沟.沟里有两个大水坑,一个叫黄龙潭,一个叫黑龙潭.黄龙潭的水又浅又黄,看上去只有一杆子深,根本无法藏龙;黑龙潭约有半亩大小,水黑得像墨一样,谁也说不清到底有多深,真是个藏龙卧蛟的地方.传说在很古的时候,一条黄龙盘踞在深水潭苦害百姓,年年发洪水,田地冲毁,房屋倒塌,人们多么盼望锁住这条害人的黄龙啊!正好,一条善良的黑龙飞来,想为人们除掉这一大害.黑龙得有个存身之处啊!可是,那个深潭被黄龙盘踞着,黄龙便化作一个壮实的小伙子去给水潭的主任当长工.黑龙善良、忠厚、勤劳,常把屋里收拾得整整齐齐,院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牲口喂得壮壮实实,和左邻右舍相处的和和睦睦.因此,主人十分喜欢他,邻居也很爱戴他.一天,主人想去地里转转,看看黑龙务作的庄稼如何,就来到潭边的那块地里.谁知到地里一看,一亩地只种了五棵高粱:中间一棵,四角各一棵.主人心想:这怎么能打下粮食呢?黑龙正在锄草,见主人来了,便问地种得怎么样.主人那话反问到:“留五棵苗,这不太稠了吗?”忠厚的黑龙听了,便把四角的苗全拔了,只留中间的一棵.主人没作声,可心里嘀咕说:到秋后打不下粮食再说.秋天到了,黑龙把那块地轧成场,催主人把所有的囤和瓮都腾好,准备盛粮食.说起来也奇怪,那棵高粱竟长得像树那样高大,用杆子像打枣一样往下打籽粒,用布袋不住地往家运粮食,可总是打不完,运不完,直到主人着急说:“别运了,别运了!粮食多得没处盛了!”才为止.这下可把主人乐坏了,非常赏识黑龙的本领.年终结账那天,主人问黑龙要多少工钱,黑龙说:“我不要工钱,如果您舍得,就把这个水坑给我吧.”主人二话不说,就答应了.黑龙说:“那个水坑已经被人占了,明天早晨还需您帮我一把.”主人爽快地说:“你就直说好了.”黑龙从怀中掏出三道符来,交给主人说:“明天早晨一定大雾,您一早起来,带上三道符,到水坑边去,看到黑水翻滚时,就把第一道符投进水里.等黑水再翻,再投.只要您把三道符投完,这水坑就成俺的了.” 第二天一早,果然雾得很浓.主人想起黑龙的话,带上三道符,急忙跑到水坑边上,只见黑水翻滚得厉害,隐约看见一条黑龙和一条黄龙在水中撕打.那条黄龙很凶,黑龙似乎招架不住,主人急忙把第一道符投进水中,嘴里还不住地念念有词:“黄龙黄龙你别争,这是黑龙做活挣得坑.”霎时,水面平静下来,可是不一会儿又翻腾起来了,他又念着投下第二道符.等他把第三道符投进水中之后,只见一条黄龙从水中窜出,带着伤,腾空向西南方向飞去,落到那个浅池边,钻进了石洞.主人这才明白,原来给他做活的黑龙是条真龙,他决心和黑龙一起除掉这条黄龙.于是他召集众乡亲,搬石头堵住了那个石洞,使黄龙永远不能出世.为了感谢黑龙,人们在那块高粱地里盖了龙王庙,盖了座戏楼,把每年四月初四立为庙会,给黑龙唱戏三天.打那以后,这一带山庄,年年风调雨顺,开始过上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