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与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能否互换

1个回答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应是解说“人恒过,然后能改”的.“然后能改”后的分号,应改为句号.

    教参把“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译为“心意受到困扰,思虑受到阻塞,才能奋发有所作为”,基本上是对的.但“因”在这里应作忧愁解.“于”是介词,“在”的意思,把它译作“受到”是欠妥的.译为“心里忧愁,思绪阻塞,然后才能奋发有为”就恰切多了.

    至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课文的注释是“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教参译为“表现在面色上,吐发在言语中,才能被人了解.”我以为“征于色,发于声”这里应指别人对他的错误行为形之于色,发之声,然后使之警觉起来,有所省悟,从而改正错误.把它译作“(别人对他的错误行为)露出不愉快的脸色,发出讥责的声音,然后使他省悟.”这样,句子间的逻辑联系就很清楚了.

    这个句子说明了“人恒过,然后能改”的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内因“而后作”,二是外因“而后喻”.这样就解说得较为恰切了.内因是主要因素,因此,我认为不能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