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大儒家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起初,我对这个句子始终弄不透彻,理解起来总是一知半解,似是而非,并且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要先说“心”,再说“眼”,最后说“口”呢?这句话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我对这个问题较上了劲.于是我下决心,一定要弄明白这句话的真正涵义.
查阅资料、询问同学……一系列“程序”之后,我对这句话有了初步的理只要心到了,眼神才会集中,眼神集中,能思考问题,才能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但心里觉得还是意犹未尽.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老爸不断从书店、带回学生类报刊杂志,供我阅读、学习.我总是囫囵吞枣,三下五除二就“解决”完一本书.我用自己的压岁钱,在书店买的一些书,都很快“看”完了.可我什么体会,什么好词,什么佳句,知之甚少,收获甚微.我很是不千辛万苦读完了这么多书报,怎么还是懂得不多?是不是对这句话理解还不深刻呢?
直到有一天,我在一册书上再次注意到了朱熹的这句名言.我开始反思,但反思得很浅,只知道读书要认真.可归根到底,我仍然不懂.于是我请教老爸.老爸说了一大堆,我才明白:首先要心到,该干什么就干什么,阅读文章时要集中注意力,不要三心二意;其次要眼到,阅读文章,心眼合一,反复思索,并试着自己解答;第三要口到,在课堂上踊跃举手发言,并结合老师和同学的回答认真地做比较、分析,最后认真地总结和完善,从而把文章读懂读透.这才是读书要“三到”的真正涵义.
从那以后,我把这句话铭记在心,时刻对照自己,时刻提醒自己,时刻督促自己.在这句话的鞭策、指导下,我阅读轻松,下笔轻松,语文成绩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