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界讲求“单字”或者整体布局时,为了章法的需要,有时刻意以“多笔”“少画”来做处理,从而达到某种特定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补白”和“省简”,这无可非议.但当人们(当然不是书法家)评论某字“写错”时,书法家却有一套“理论”辩解.
比如“文章”的“章”字,把最后一竖,从“立”中起笔延伸,它有“文章通天下”之说;“富贵”写成“冨贵”,宝盖头上少一“点”儿,它有“富贵无头”之意,是说让你“富贵”没有尽头.“精神”的“神”字,多加一点,大谈“神来之笔”;“人”字在捺画上,多添“三撇”说什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果前者是“褒扬别人”的话还有“情”可“原”,那么后者就是“自欺欺人”了.作为学生可不能随意模仿啊!
再如,山东曲阜的庙里有一棵干枯的柳树,碑铭“子贡手植楷”,“植”字少写一横,意为孔子高徒七十有二,子贡缺席.据说:孔圣人活到八十四岁(有误,孔子(前551-前479)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七日,赍志而殁.实则73岁)贤逝那年,徒弟子贡“南游”他国,噩耗传来,昼夜兼程,赴鲁奔丧,途中折柳以拐杖.然而赶到后,师父已经下葬,手拐柳杖,跪祭嚎哭三日,泪如泉涌,衣衫褴缕,蓬头垢面,此情感动了“土地神”,便封天下“无意插柳柳成荫”,此树就是当年子贡以泪浇栽的柳杖.导游的这段故事自然演绎得不赖,但是孝子“披麻戴孝”、“拄丧棒”、“百日不理发”的葬礼习俗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