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诗·魏风·硕鼠》 谁之永号?余冠英《诗经选》训“之”为“其”,《课本》训“之”为助词.王引之《经传释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都是训“之”为“其”,看来,余冠英是宗王、马之说.王引之又训《诗经》“旄邱之葛兮”的“之”为“句中助也”(《经传释词》).马瑞辰说:“‘谁之永号’犹云‘谁其永号’,笺训‘之’为‘往’,失之.”(《毛诗传笺通释》卷十)我以为课本注释“之”为助词是正确的.古人说话时发音器官不太灵便时暂且拖的一个齿音.清陈《扪烛脞存》卷三:“古人声缓,多用语助.”现在略举几例:“庚公之斯”(《孟子·离娄下》),朱熹《孟子集注》:“之,语助也.”“喜怒哀乐之未发”(《大学》),清张文炳《虚字注解》:“‘之’作语助词.”“介之推不言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杜预注:“之,语助.”还有一句之末用个“之”字的,如《诗经·苤苢》:“薄言有之.”清陈奂《毛诗传疏》:“凡诂义不尽,则用‘之’字以足之.”助什么语气?又为什么要助?为什么句末无义又用上“之”?《诗经》里还有不少“思”字“只”字等,也是古人拖的一个齿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音器官逐渐发达起来,齿音的这种用法逐渐减少乃至消失了.“永号”,长歌,熟语有“长歌当哭”.译文:“谁人哭泣呢?”“之”并不等于“其”,更不等于“还”.“其”也是拖的音,或者说它的作用近似“啊”.至若“还”,那是译成现代文时根据语言环境加上去的一个表频率的副词,不能把“之”解释为“还”.
诗经《誰之永號》有何含义?国风 魏风 硕鼠 里最后一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