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问题:中和滴定终点与酸碱的强度有关,比如强酸与强碱中和,终点的PH值为7;弱酸与强碱中和的终点PH值大于7;相反,强酸与弱碱中和的终点PH值小于7;因此,不同的酸、碱中和时要选用不同的指示剂:如强酸与强碱中和,最好有酚酞,因为它的变色范围是8-10,我们选择“8”做变色点与实际上的终点较接近.再如,强酸与弱碱中和,我们用甲基橙最好,因为它的变色范围约为是3-4,与实际上的终点较为接近.
现在来解释你最关键的疑惑:“终点”时PH值与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的PH值不是完全吻合的,这样的结果难道还可靠吗?
的确,是有偏差!任何中和滴定都找不到十全十美的指示剂,但这个偏差是十分小的,如果要求不是十分精密,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比如用强酸(盐酸)滴定弱碱(氨水),准确的终点的PH值为5,假若我们用最不好的(理论上终点与变色点偏差最大的)指示剂酚酞,当下边滴加了酚酞的氨水从红色变为无色时,PH值才到8,距离5还差3个单位,但这时要让锥形瓶中溶液的PH值继续降低3个单位,只需多加半滴盐酸便能完成!(越临近终点,PH值变化越迅速,相关资料上都能看到用来解释这个问题的坐标图,如下图,你看一下)你看,用最差的指示剂,误差也就半滴标准液,若用好的指示剂,误差就更小,更为需要强调的是:粗糙的实验环境下,其它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误差就会比半滴多,从这方面讲,指示剂的误差是可以做近似处理的.不知我说明白了没有.
第2个问题:实验要求储水器中的水面与量气管中的液面一样高是为了保证所收集的气体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一样(计算时按标准状况处理),这样测量到的气体体积才可用于计算的.如果封口处(即储水器)液面低,说明内气压比外气压大,只要移动未封口一端即可;反之,说明内气压比外气压大,可能是因为产生的气体与水反应或溶于水.
第3个问题:看硫酸是浓还是稀,稀硫酸发生复分解生成硫化氢气体;若是浓硫酸,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单质、二氧化硫、硫酸铁(3价铁).
第4个问题:过氧化钠是离子化合物,里边根本就不存在原子,若从广义上讲,“Na原子”与“O原子”的个数比确实为1:1.但严格地讲,应该说:钠离子(Na+)与过氧离子比为2:1
第5个问题:这个问题没什么技术含量,我就不讲了,自己可以查资料.(冷的都钝化,不反应,加热后反应产物与相对量有关(铁过量生成二价铁,铁不足生成三价铁),与硝酸浓度有关(浓的生成二氧化氮,稀的生成一氧化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