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思路:(1)表示边长首要就是表示出来,根据函数性质及线段成比例等性质易表示出,PD,PC的长,即得坐标.
(2)讨论面积一般是计算底和高,然后表示出面积解析式,进而根据二次函数性质讨论最值或范围.而第一问求得OA=3,OB=4,易得S△AOB仅为6,而S△BQP≤S△AOB,所以定不存在实数t,使得面积大于17.
(3)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两边距离相等,利用这个性质,我们只要表示出OP,和OQ即可.但讨论时注意Q点的运动时个往返的过程,要有两种情形.
(1)
如图,过点P作PC⊥OA于C,PD⊥OB于D.
∵y=-[3/4]x+3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B
∴A(4,0),B(0,3),
在Rt△BDP中,
∵OB=3,OA=4,
∴AB=5.
∵BP∥OA,
∴[DP/OA=
BP
BA],
∵BP=t,
∴[DP/4=
t
5],
∴DP=
4
5t.
∵由点P过AB,
∴将x=[4/5t代入y=-
3
4x+3,得y=−
3
5t+3,
∴P(
4
5t,−
3
5t+3).
(2)不存在实数t,使得△BPQ的面积大于17.
∵Q、P在OB、OA上运动,
∴S△BQP≤S△AOB.
∵S△AOB=
1
2OA•OB=
1
2•3•4=6,
∴S△BQP≤6<17,
∴不存在实数t,使得△BPQ的面积大于17.
(3)
∵P(
4
5t,−
3
5t+3),
∴OC=
4
5t,PC=−
3
5t+3,
∴OP2=(
4
5t)2+(3−
3
5t)2,
∵O在l的垂直平分线上,
∴OP=OQ.
①当0<t≤3时,OP=t,则t2=(
4
5t)2+(3−
3
5t)2,解得 t=
5
2],符合要求.
②当3<t≤5时,
∵BQ=t-3,
∴OQ=3-(t-3)=6-t,
∴(6-t)2=(
4
5t)2+(3−
3
5t)2
解得 t=[45/14],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t=[5/2]或
点评:
本题考点: 一次函数综合题.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解析式与其线上点坐标的关系性质,并结合面积来让学生探索动点问题,是一道非常常规的题目,难度也适中.但其第二问的结论是我们不经常见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通常固定认为,存在性问题通常的结论都是存在,而且计算复杂,当然常规作法我们要掌握,但类似本题的不存在可能性也要注意,往往这个解释会比解释存在不合实际要容易的多,请大家平时注意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