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为韩王送沛公
有的注释说:“张良的先人,五世都做韩国的大官,所以他托辞说:‘为韩王送沛公’,以示自己和刘邦没有太深的关系.”
这条注释有三处值得商榷.
第一、张良的先人,只有两代担任过韩国的相.“五世都做韩国的大官”这种说法,同史实不相符合.
据《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记载:张良的祖父开地曾经做韩国三个君主——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张良的父亲平担任过韩国两个国君——厘王、悼惠王的相.至于张良的祖父以上三代,历史上并没有任何记载.韩昭侯公元前三六二年即位,即司马迁公元前一○四年动笔写《史记》,相去仅二百多年.封建统治阶级最讲究世系,所谓“尊祀世流,以昭孔德”.张良祖父以上,如系显宦,必有信史可证,而司马迁离古未远,不会闻而不录.
“五世都做韩国的大官”这种说法是从哪儿来的呢?《史记·留侯世家》和《汉书·张良传》中都有这样一段文字:“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有财求客刺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对于“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这一句话,《史记·留侯世家》中唐代司马贞《索隐》注为:“谓大父及父相韩五王,故云五代”.《汉书·张良传》中唐代颜师古注为:“昭侯至悼惠王,凡五君.”因此,“五世相韩”应当解释为“连续担任过韩国五个国君的相”.“五王”正好同史书上记载的张良的祖父相韩三王、张良的父亲相韩两王的总数相吻合.注释中说张良的先人“五世都做韩国的大官”,是误解了《史记·留侯世家》或《汉书·张良传》中“五世”的意思.
第二、注释中以张良祖辈相韩当做“臣为韩王送沛公”的根据,我们觉得颇为牵强,不足为据.
《史记·留侯世家》中有这样记载:在秦末陈胜吴广的农民大起义中,“世世楚将”的项梁起兵反秦,他采用范增的建议,立楚之后世为楚怀王,又因张良的请求,立韩公子成做了韩王,并任命张良为韩王成申徒(即司徒).后来,韩王成留守阳翟,张良与刘邦入武关.“臣为韩王送沛公”,显然是依据这段事实而说的,并不是因为张良的先人“都做韩国大官”的缘故.
第三、张良说这句话的意图,也不在“以示刘邦与自己没有太深的关系”.
张良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谋士.他足智多谋,临危不惧,“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决不是鼠目寸光、胆小怕事的人.“臣为韩王送沛公”,虽然是托辞(张良做韩王成申徒前已投效刘邦),表面是说明自己身分(“为韩王”所派遣)和任务(“送沛公”).他的用意,非但不是表明自己同刘邦的关系不深,想解脱自己;与此相反,却是为了申明自己尽忠于刘邦,耿耿此心,临危不变.在“臣为韩王送沛公”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下,张良不仅拒绝了逃跑的劝告,而且他自己公开泄露军情(“不可不语”)找到了正当的根据,同时也给下步建议刘邦“往谓项伯”让刘邦同项伯见面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