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朝代,

1个回答

  • 处于高处发出的声音自然就远了 并非是借了秋风的力量

    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

    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

    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

    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

    (ruí音近于“锐”),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

    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

    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

    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

    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

    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

    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

    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

    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

    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

    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

    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

    (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

    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

    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