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思路:1、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2、用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理论上应存在于上清液中,但可能因搅拌不充分而使部分噬菌体外壳仍吸附在细菌表面,离心后存在于沉淀物中,使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
3、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测得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1)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的DNA还没有注入大肠杆菌内;(2)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大量繁殖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这样上清液就具有了少量放射性.
(1)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而噬菌体在侵染大肠杆菌时,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因此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
(2)a.将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的时间如果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则这部分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导致细胞误差.
故答案为:
(1)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
(2)a、升高 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b、是 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点评:
本题考点: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具体过程,能合理解释上清液和沉淀物中含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