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原文与译文何处寻?

1个回答

  • 原文在百度国学上可查,现录于下;但译文不好找,找了一段,是节选.

    【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至和元年〉】

    皇佑四年五月甲子,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文正公薨于徐州,以

    其年十有二月壬申,葬于河南尹樊里之万安山下.公讳仲淹,字希文.五代之际,

    世家苏州,事吴越.太宗皇帝时,吴越献其地,公之皇考从钱俶朝京师,后为武

    宁军掌书记以卒.

    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

    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居

    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

    一,遂中乙科,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及公既贵,天子赠公曾祖

    苏州粮料判官讳梦龄为太保,祖秘书监讳赞时为太傅,考讳墉为太师,妣谢氏为

    吴国夫人.

    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

    信,不择利害为趋舍.其所有为,必尽其力,曰:“为之自我者当如是,其成与

    否,有不在我者,虽圣贤不能必,吾岂苟哉!”

    天圣中,晏丞相荐公文学,以大理寺丞为秘阁校理.以言事忤章献太后旨,

    通判河中府.久之,上记其忠,召拜右司谏.当太后临朝听政时,以至日大会前

    殿,上将率百官为寿.有司已具,公上疏言天子无北面,且开后世弱人主以强母

    后之渐,其事遂已.又上书请还政,天子不报.及太后崩,言事者希旨,多求太

    后时事,欲深治之.公独以谓太后受托先帝,保佑圣躬,始终十年,未见过失,

    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初,太后有遗命,立杨太妃代为太后.公谏曰:“太后,

    母号也,自古无代立者.”由是罢其册命.

    是岁,大旱蝗,奉使安抚东南.使还,会郭皇后废,率谏官、御史伏阁争,

    不能得,贬知睦州,又徙苏州.岁余,即拜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益

    论时政阙失,而大臣权幸多忌恶之.

    居数月,以公知开封府.开封素号难治,公治有声.事日益简,暇则益取古

    今治乱安危为上开说,又为《百官图》以献,曰:“任人各以其材而百职修,尧、

    舜之治不过此也.”因指其迁进迟速次序曰:“如此而可以为公,可以为私,亦

    不可以不察.”由是吕丞相怒,至交论上前,公求对,辨语切,坐落职,知饶州.

    明年,吕公亦罢.公徙润州,又徙越州.而赵元昊反河西,上复召相吕公.

    乃以公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迁龙图阁直学士.是时,新失大将,延州危.公请

    自守鄜?延扞贼,乃知延州.元昊遣人遗书以求和,公以谓无事请和,难信,且

    书有僭号,不可以闻,乃自为书,告以逆顺成败之说,甚辩.坐擅复书,夺一官,

    知耀州.未逾月,徙知庆州.既而四路置帅,以公为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

    兵马都部署,累迁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

    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承平、永平

    废寨,熟羌归业者数万户.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夺贼地而耕之.又城细腰、

    胡芦,于是明珠、灭臧等大族,皆去贼为中国用.自边制久隳,至兵与将常不相

    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之所在,贼不敢犯.

    人或疑公见敌应变为如何?至其城大顺也,一旦引兵出,诸将不知所向,军至柔

    远,始号令告其地处,使往筑城.至于版筑之用,大小毕具,而军中初不知.贼

    以骑三万来争,公戒诸将:战而贼走,追勿过河.已而贼果走,追者不渡,而河

    外果有伏.贼既失计,乃引去.于是诸将皆服公为不可及.公待将吏,必使畏法

    而爱己.所得赐赉,皆以上意分赐诸将,使自为谢.诸蕃质子,纵其出入,无一

    人逃者.蕃酋来见,召之卧内,屏人彻卫,与语不疑.公居三岁,士勇边实,恩

    信大洽,乃决策谋取横山,复灵武,而元昊数遣使称臣请和,上亦召公归矣.初,

    西人籍其乡兵者十数万,既而黥以为军,惟公所部,但刺其手,公去兵罢,独得

    复为民.其于两路,既得熟羌为用,使以守边,因徙屯兵就食内地,而纾西人栗

    免之劳.其所设施,去而人德之,与守其法不敢变者,至今尤多.

    自公坐吕公贬,群士大夫各持二公曲直,吕公患之,凡直公者,皆指为党,

    或坐窜逐.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公欢然相约戮力平贼.天下之士

    皆以此多二公,然朋党之论遂起而不能止.上既贤公可大用,故卒置群议而用之.

    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五让不许,乃就道.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

    每进见,必以太平责之.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

    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又开天章阁,召见赐坐,

    授以纸笔,使疏于前.公惶恐避席,始退而条列时所宜先者十数事上之.其诏天

    下兴学,取士先德行不专文辞,革磨勘例迁以别能否,减任子之数而除滥官,用

    农桑、考课、守宰等事,方施行,而磨勘、任子之法,侥幸之人皆不便,因相与

    腾口,而嫉公者亦幸外有言,喜为之佐佑.会边奏有警,公即请行,乃以公为河

    东、陕西宣抚使.至则上书愿复守边,即拜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

    抚使.其知政事,才一岁而罢,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言者遂以危事

    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

    是时,夏人已称臣,公因以疾请邓州.守邓三岁,求知杭州,又徙青州.公

    益病,又求知颍州,肩舁至徐,遂不起,享年六十有四.方公之病,上赐药存问.

    既薨,辍朝一日,以其遗表无所请,使就问其家所欲,赠以兵部尚书,所以哀恤

    之甚厚.

    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

    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其为政,所至民多立祠画像.其

    行己临事,自山林处士、里闾田野之人,外至夷狄,莫不知其名字,而乐道其事

    者甚众.及其世次、官爵,志于墓、谱于家、藏于有司者,皆不论著,著其系天

    下国家之大者,亦公之志也欤!铭曰:

    范于吴越,世实陪臣.俶纳山川,及其士民.范始来北,中间几息?公奋自

    躬,与时偕逢.事有罪功,言有违从.岂公必能,天子用公.其艰其劳,一其初

    终.夏童跳边,乘吏怠安.帝命公往,问彼骄顽.有不听顺,锄其穴根.公居三

    年,怯勇隳完.儿怜兽扰,卒俾来臣.夏人在廷,其事方议.帝趣公来,以就予

    治.公拜稽首,兹惟难哉!初匪其难,在其终之.群言营营,卒坏于成.匪恶其

    成,惟公是倾.不倾不危,天子之明.存有显荣,没有赠谥.藏其子孙,宠及后

    世.惟百有位,可劝无怠.

    部分翻译:

    原文: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

    译文:(范仲淹)先生年轻的时候即有高尚的节操,在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方面,没有哪一项会让他动心的,

    原文: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却慷慨激昂有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志向,经常诵着这样的警句来勉励自己:“读书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

    译文:他待人接物,都是根据原则,不因为有利害关系而有所不同.

    原文:其所有为,必尽其力,曰:“为之自我者当如是.

    译文:他的所作所为,必定是竭尽其力,他说:“自我努力就应该要这样.

    原文:其成与否,有不在我者,虽圣贤不能必,吾岂苟哉?”

    译文:那事情成功与否,有的决定权并不在我这,即使是古代圣贤,也不能说必定成功,我哪里敢马虎啊?”

    原文:天圣中,晏丞相(1)荐公文学,以大理寺丞为秘阁校理.

    译文:天圣年间,晏殊丞相向皇帝推荐范仲淹的文学才华,皇上就以大理寺丞的身份担任秘阁校理的职务.

    原文:以言事忤章献太后旨,通判河中府.久之,上记其忠,召拜右司谏.

    译文:因为说某事触怒了章献太后,被贬为通判河中府.过了很长时间,皇上念起他的忠诚,就征召他授予他右司谏的官职.

    原文:当太后临朝听政时,以至日大会前殿,上将率百官为寿,有司已具.

    译文:当太后临朝听政的时候,某天在前殿大会众臣,皇上将要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有关官员已经作好了准备.

    原文:公上疏,言天子无北面,且开后世弱人主强后母之渐.

    译文:先生呈上奏章,称天子没有面向北方的道理,何况还要形成后代看轻皇上仰重皇后的风气.

    原文:其事遂已.又上书请还政天子,不报,及太后崩,

    译文:那事情就停止了.又上奏章请求太后把政权还给天子,没有答复,等太后去世,

    原文:言事者希旨(2),多求太后时事,欲深治之.

    译文:奏事的人迎合皇上的心意,把太后当朝时的很多事情都拿出来追究,想要狠狠地惩罚她.

    原文:公独以谓太后受托先帝,保佑圣躬,始终十年,未见过失,

    译文:先生却认为太后受老皇上的委托,保佑天子,十多年来,自始至终,没有什么大的过失.

    原文:宜掩其小,以全大德.……

    译文:应该忽视小的失误,来保全她的高尚品德……

    原文:自公坐吕公(3)贬,群士大夫各执二公曲直,

    译文:后来因吕夷简先生的事情而被贬,那些士大夫们就为范、吕两先生的谁是谁非而争个不停,

    原文:吕公患之,凡直公者皆指为党,或坐窜逐及吕公复相,

    译文:吕先生担心这事,凡是说范先生是正确的人都被指责为结党营私,有的官员因为却一直坚持到吕先生恢复宰相的职务,

    原文: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公欢然相约,戮力平贼.

    译文:而范先生也幸亏被再次起用,于是两位先生欣然来往,齐心协力讨平叛贼.

    原文: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然朋党之论,遂起而不能止,

    译文:全国的读书人都因为这事很是佩服两位先生.但关于结党营私的话题,从此以后就不断提起再也不能制止,

    原文:上既贤公可大用,故卒置群议而用之.……

    译文:皇上已经认为范先生有贤才可以重用,所以最终力排众议而任用他……

    原文: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

    译文:先生为人,外表和气,实质很讲原则,喜爱善良的人,关心爱护百姓.

    原文: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

    译文: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家里还很穷,所以他终生没有结交多少朋友,吃饭也不用多少荤腥.

    原文: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百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

    译文:但他对财产却还很乐意施舍,一点也吝啬.等到他离职回家,大家看他的家财,老婆孩子仅仅温饱而已.

    (节选自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注释](1)晏丞相:即晏殊 (2)希旨:迎合皇上的心意 (3)吕公:即吕夷简,范仲淹曾因与意见相左而被贬职,后吕夷简也被罢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