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古诗要有赏析2

1个回答

  • 秋词

    刘禹锡

    译文

    自古以来每到秋天人们就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说秋天胜过欣欣向荣的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白鹤直冲云霄,便将我的诗情引到万里长空.

    赏析

    自古以来,文人每逢写到秋天、秋景,面对秋风落叶一片萧条,大多抒发痛苦悲伤的情感.刘禹锡却反对这种消极悲观的传统,唱出了昂扬向上的秋的赞歌.

    第一句从古人写起,指出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往往面对秋景而伤感.但诗人却对此持不同看法,所以第二句就明确表示,自己觉得秋天完全可以胜过春天的美好,勇敢的同历来的文人大唱反调.紧接着第三句诗人便描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一只美丽的白鹤振翅高飞,冲向蓝天,穿过白云.第四句“便引诗情到碧霄”不仅借助白鹤把诗人的激情也引到碧空蓝天之上,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虽因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而遭受打击,但他毫不气妥,仍然决心冲破重重阻力,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努力奋斗.

    这首诗虽说只有短短四句,但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意蕴,将诗意和哲理融为一体,既以哲理取胜,又以艺术魅力感人,发人深省,耐人吟诵

    鲁山山行

    梅尧臣

    译文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山峰,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幽深的小路,令孤独的我曾经迷路.

    傍晚,霜落下的时候,熊以爬到树上,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在回答.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

    开头一句即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第二句交代喜爱的原因:“千山高复低”.按常理,应该是“千山高复低”的景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现在倒过来写,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也是诗的构思所决定的.第二联第一句便承“千山”写“好峰随处改”.“好峰”便是“千山”;“随处改”,到处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态,便是“高复低”的具体化.第四句扣题目“山行”,写独个儿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当然也通过“幽径”写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开拓了山野的境界.第三联两句通过“熊升树”、“鹿饮溪”进一步写山野景物,点明了山行的节令:“霜落”.如果说“千山高复低”是相对的静态景物的话,这两句则是专写动态景物.所以中间两联四句收到了动静相衬的效果.最后两句写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里?在遥远的白云只外,因为听到了一声鸡鸣.

    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另外,诗境的揭示与开拓也留给人不尽的余韵.

    浣溪沙

    苏轼

    译文

    游览蕲水清泉寺,清泉寺在兰溪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下面短短的兰芽浸在小溪里,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在傍晚的细雨中子规鸟欢快啼叫.

    谁说人生在世不能回到少年?门前的流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以为年老时光流逝而叹息.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三月被贬黄州期间写的.

    词的上阕从寺前的兰溪着笔,描绘了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上下的兰溪边长出了许多兰草,虽然他们才刚长出嫩芽,但却生机勃勃,长势十分喜人;在溪边漫步,小路洁净得一尘不染;萧萧而下的暮雨滋润着万物;一声声子规的啼鸣烘托了词人凄冷悲凉的心境.词人此时被贬黄州,虽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这种处境实在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词的下阕表现词人身处逆境仍保持豁达乐观,积极想上的态度.他从清泉寺门前的溪水西流得到启示,悟出认识也可以在年轻,主要看自己如何正确对待世事,表现了词人力求振作精神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译文

    我僵硬地躺在孤寂的乡村里,并不为自己悲哀,还想为国家去戍守塞.

    深夜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梦里我跨上战马跃过冰封的河流.

    赏析

    南送光宗绍熙三年,陆游已六十七岁.鉴于被金人占领的地区不能收复,重建国家的宏愿不能实现,他十分焦急,于是因所梦之事,写下了这首诗.

    “僵卧孤村”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自己年龄大了,不爱活动,常常直挺挺地躺卧在孤村;一是指自己两年前被废退,不能从事政治活动,只能躺在孤村里虚度岁月.但是诗人并不悲哀,报过的火热之情丝毫不减,第而句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说明.表示自己虽已年近古稀,但还想去为国戍守边地.这一句突出地描写了他的爱国思想、报国热忱,表达了他的志向.

    第三句以“风吹雨”照应题目的“风雨大作”.这里既指自然界的风和雨,也暗喻南送朝廷的政治气候.第四句写梦境.在梦中,这风雨吹的“大作”之声变成了骑兵的马蹄在冰河上疾如骤雨的得得之声,我们的诗人正率领着精悍的骑兵,在北方中国的土地上为国收复失地哩!诗人日间想到的无法实现的志向,在梦中实现了.梦的基础是志向,志向的幻现是梦.风雨大作的自然境界,由于志向的延伸,就化为铁马冰河,揭示了诗人壮心不已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