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如何作好?

1个回答

  • 参考答案:http://www.***.com/shti/cusan/40684.htm

    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3、说明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5、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6、“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7、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8、语言准确性: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10、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死海之变”中“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11、发散创新: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