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发展?每个发展阶段都要有

1个回答

  •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礼崩乐坏,兼并战争不断,进而推动了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对时局的考虑.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儒学就是其中一家.

    儒家学派由孔子开创,其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与和解社会人际关系.并且孔子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主张勿滥刑,主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但孔子维护周朝的礼,标榜“信而好古”,因此这使得它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人称亚圣.其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并且主张宽刑薄税,保证农民时间,分给农民土地等,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百姓的支持.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秦的大一统时期,秦始皇采取了统一文化的政策,但是因为秦始皇统一文化的目的是强化专制君主集权政治,思想上偏重于个人欲望的统一,而忽视了从整个国家和人民的角度来统一国家,而此时法家的“以法治国”的大一统思想恰恰顺意了秦始皇的心意,因此法家思想极盛一时.但这并不代表儒学的弱势,它虽然没有被当局统治者所直接采用,却在民间广为流传,因为它宣扬的“仁”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思想上的专制必然引起思想的反抗,于是法、儒两种思想在此便产生了严重冲突.秦始皇严令追缉,“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焚书坑儒,开历史君主思想专制的恶例.

    由于儒家文化在民间形成了深厚的土壤,因此,一旦这种专制制度崩解,儒学便燃起了兴盛的火焰.值得可喜的是,董仲舒不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把它推上了独尊的地位,进而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当然董仲舒对儒学内容进行了一些发展与改造,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寻找到了与地主经济、宗法—专制君主政体比较吻合的文化形态.

    至此,儒学在地位上便达到了极胜时期,开创了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进而便促进了儒家思想内容的发展和再度兴盛,原先并不专属儒家的“古之道术”渊薮――《诗》、《书》、《礼》、《易》、《春秋》亦成为儒家独奉的经典并被正式尊为“五经”,到了东汉,又增加了《孝经》、《论语》合称“七经”.武帝以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已成为儒家经典的一统天下.

    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后来出现了古今文之争,以及多元文化的局面.但是汉代至清代,儒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一直没有改变.甚至到今天,儒家思想仍具有深刻影响.

    影响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中国文化概论》65页)所谓“守旧,复古”,主要指儒家所标榜的“周公之礼”“信而好古”,主张贵贱有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文化摆脱宗法伦理观念而向前发展的进程.“礼”是周人建立的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的双重功能,“别贵贱,序尊卑”,尽管儒学在这方面的主张主要在政治方面,但古代中国宗法文化的一个很大的政治特点就是家国同构.这就使得“礼”之“仪”即各种礼节和仪式(如祭祀、婚丧等要严格遵循等级礼仪,以体现君臣、父子等的上下尊卑之别)仍深入中国社会文化的机体之中.但是单从儒家学说方面考虑,这种主张却有利于儒学的发展,因为它更利于被当时的人所接受.

    所谓“维新、开明”,即儒家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它对中国文化的创新意义一方面在于,更加注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个人对家族、对国家的责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主张积极的人生观,儒学思想是中国人开启自己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另一方面的意义在于更加注重自然世界的客观性、存在性,把神学崇拜的“天命”过渡到了“日坠星辰,刮风下雨”的客观“天命”.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由“畏天命”到了正确认识自然现象并且试图利用和改造,这是中国文化在自然观方面一个思想的质的飞跃.同时,更促进了中国古代唯物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儒学主张以德治国,其中的“德”与“仁”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注重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改造和自身品德的修养,这与法家所推崇的“以法治国”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两者是里与表的关系.但是两者并不完全对立,又有相互统一的一面,因为仅考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非常片面的,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就是今天我们所采用的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其具体内容是有所变异的.可见,儒家思想在今天的中国仍具有其不可估量的地位.

    儒家开中国私学教育之先河,它打断了古代贵族和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平民百姓也有受教育的机会,对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传承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儒家所提倡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因材施教”等大量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为儒学诞生于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年代,儒学与其他学说既对立又互补,相反相成,互相激荡,从而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由于儒学思想的精华,更是促进了后代多家思想的兴起,崛起一股股新的文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