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0字 初一 记叙文它静静地躺在那儿,碧绿的深藓扎根在它斑驳的青石板缝间,隐隐约约,有阳光的味道。湿润的水汽弥漫在晨雾中,清脆地,井水发出鸣响。一天又开始了。苏城革新后,在城内很少见有这样的老井,只有乡下或寺堂才能看见。像它,是我偶然环游太湖时发现的宝藏。它的确是宝藏。乡人也说不清它的年龄、来历,只道是历史悠长。它静默
-
700字 初二 议论文看过一则轶闻,说是明朝皇帝朱元璋有一次对几位大臣进行“警示教育”:若老老实实地当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溢,但可天天汲取,取之不尽,用之不完;反之,就有被砍头的危险。朱皇帝给大臣们算的这本帐中所蕴含着的“井水”哲理,其实即使现在也并不过时。想来,古往今来因贪赃枉法的芸
-
1000字 初一 记叙文回想起的故乡的井,不由心里一阵清凉。那井水冬暖夏凉,养育着世世辈辈的家乡人民。我的故乡在竹山县文峰乡轻土坪村,据村里老人们说,原先这里是有两口水井的,它们对称分布在村子的两端。后来因为人为原因,只留下了这一口井。谈起井的历史,老人们布满皱纹的脸上挂着骄傲的笑容说:“这井有些年头了,没有千年,百年的历
-
550字 初一是一弯残月,也要辉映大地;是一座古桥,也要背风负雨;是一棵古柏,也要装点大地;是一口古井,也要无私奉献。——题记漫步在公园的林荫小道,远远地望见一口老井,上面结满了蜘蛛网,没有一点生气,和园中生机盎然的植物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它似一个风铃,唤起了我尘封的记忆,回想起往昔的岁月。井爷爷的老屋门前,有一口
-
500字 初一 记叙文随着年龄的加大,奶奶行事及其它各方面都大不如从前了。奶奶自己也常觉得如此。近来,奶奶做的有些事弄得家人啼笑皆非。先拿做饭这件事来说吧!有一次,奶奶像往常一样洗好米后盖上锅盖,然后把高压锅放在了炉火上煮。在一般情况下,几分钟后,高压锅就开始上气,“吱吱”地响起来。这一回似乎有些邪了。几分钟早过了,高压
-
1200字以上 初三 散文儿时的水井,如今还是那模样。参天的竹子参差不齐的围绕着水井,井口里,清澈的水里倒影着竹林上的天空,抬头望去,不知为什么那么巧合,天空被竹枝连成的空间竟和井口一样圆。一直感觉好神奇,小小的井居然能装下这么大一片竹林,小时候爱这么想,如今仍惊讶于她的浑然天成。每一次临近总能唤醒潜伏于灵魂深处的久远,一种
-
450字 初三 记叙文我是中学生,成绩在年级可谓是佼佼者,但命运跟我开个玩笑,暑假找高薪水的工作时经常会碰壁。又一次碰壁。我忍不住性子,直接走向办公室,找人事部经理,询问缘由。经理傲慢说道:“看你有很多荣誉证书,没错,你是优秀者,但我们这里要的是能力。我们公司不会随随便便请一个没经验的人来工作。”说完径直离开,我听后无语
-
1200字以上 初二 记叙文我家是私房,从爷爷奶奶口中就是:“我们自己盖的”。我家有一口井。那口井不像外婆家那边连着的,大家一起用,而且要拿水桶自己打上来的,是用唧桶抽水上来的,可我还是习惯说“打水”。进了大门就往左,也是一片大大的场地,最靠着远的地方放着一张石桌。与其说“放”,不如说是“生”出来的,简直凝在了一块,十分地应景
-
550字 初一 散文“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在一个天气晴朗的下午,鸟儿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走在回乡的路上,弯弯曲曲的山路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山地里一群群牛羊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看到如此的美景,两鬓发白的贺知章,不禁感慨万千:“家乡啊,您的美丽芬芳几回回在梦中萦绕,如今我总算回到了生我养我
-
650字 初二我的故乡在农村,在记忆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一望无际的田园,有那甘甜、清冽的井水,那里清幽、隽永,到处充满着农家的气息。还有神奇的传说,据说夏履是当年大禹治水经过时丢下的草鞋。绿油油、金灿灿那是农家稻田的颜色。每年春天,就是播种的季节。这时候,你可以在大片光秃秃的田野上看到农人辛勤的身影。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