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作文段落(10篇)
  • 550字 高二 读后感
    现代的先锋作家里,余华是自己了解得最多也最为喜欢的一个。《兄弟》可以说是当下谈及余华无可回避的一个话题,尽管这很难于掌控,也常常陷入尴尬。张悦然曾经提到,一个真正的诗人内心要“既有耶路撒冷又有奥斯威辛”,这是从文学本质生发出来的永恒命题。我极为欣赏这句精妙的譬喻。地狱致人沉沦,天堂也诱人沉溺。一个真
  • 1000字 高二
    余华的小说,曾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的作品,在九五、九六年期间我读过许多。《十八岁出门远行》等短篇,《世事如烟》等中篇,《活着》、《在细雨中呼喊》等长篇。后来索性买来了《余华作品集》三卷本,细细地品读。再读余华的小说是那本被吵作了许久的长篇《兄弟》。趁着去桂林乘火车时间比
  • 1200字以上 高三 读后感
    虽然是在一片争议甚至是骂声中开始阅读的,但之前的所有想象和假设并没有霸占我的感受。从开篇第一段话开始,我就被那种冷澈绝望的忧伤,紧紧地攫住了。但止于此的阅读感受,成为作品遭诟病的重点,有人说这次的余华除了给读者带来浅表的感伤以外,都是新闻事件叠加起来的串烧,“余华的工作无非是把这些素材原封不动地照搬
  • 1200字以上 高三 读后感
    《第七天》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讲述了现实的真实与荒诞;讲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按照死后七天的见闻来串联整个故事的确是一种罕见的写作手法,故事主人公叫“杨飞”,因在餐馆吃饭时遭遇煤气爆炸引起火灾,而不幸身亡。在杨飞
  • 1200字 高三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因这样一句话,我认识了余华,邂逅了《活着》。心想,这书究竟囊括了怎样的一个人以怎样的姿态去度过这以笑为哭,生死徘徊的人生。我贫瘠的想象力在自我思维的匣子里打转,呼之欲出的答案在我合上书的刹那隐约流淌在了笔尖。相比于其他的大部头,这本拥有着从漫漫长夜中孕育出的黑色
  • 1000字 高一 读后感
    余华曾说:“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是的,真实,《许三观卖血记》正是诠释了一种真实。当这本书以它血红色的封皮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我想着血红色一定暗含着什么,当我慢慢读懂这本书的时候
  • 800字 高一 散文
    我曾在周国平的书中看到这样的话“生活的形象是多姿多彩的,混迹都市,追逐名利,叱咤风云也都是生活,不一定要隐居山林才可以拥有从容的心境。”我将它摘录于我的摘抄本上,不过那是他人的观点,没有对不对,只有适不适合自己,唯有不断寻找那个适宜自己生活的位置,才可不断柔化生活,从容地跋涉于人生原野中。生活的姿态
  • 800字 高一 散文
    儿时,陪着祖父看余华的《活着》,对福贵的悲剧充满了同情。每读至其亲一个个死去时,不禁潸然泪下。生命如此脆弱,脆弱到一粒黄豆要了孙子的命,一滴血夺去了儿子的命,命运最终丢下了孤独无依福贵。余华为何要留下一部悲剧?为何要丢下我狼藉满地的心情?长大一些了,才知晓,生命不仅是一呼一吸,更重要的是生命承载的重
  • 900字 高二
    活着,总有追求。禅宗追求“无为”,以“空”为最高境界,只要心无挂虑,便是人间最美。而我说,心有所念,才是人间四月天。我知道这世上有爱。男子放浪不羁,只为锁住身边的女子;男子血洗城池,只怕女子受委屈;男子与世界为敌,只要女子信他;男子捧上一颗心,只盼女子交心,相濡以沫,举案齐眉。女子抚尓眉心,只望男子
  • 1200字以上 高三 议论文
    走远了一代人,留下了一种精神——读《活着》有感“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福贵带着他的老牛缓缓消失在苍茫的大地上,走远了一代人,留下了一种精神。《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与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了不可磨灭的残酷与善良的形象
余华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