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0字 初一 抒情散文数学课上,老师把一道题讲错了,下面同学很多人意识到,单只有刘有为颤巍巍地把手举起,“老…老师,您好像把—这道…题讲—错了,是否应该这样说……”有为执执拗拗地说着答案,他越说越后悔,但为了“真理”,他坚持说了下去,他的答案甚至比书后答案更准更漂亮。
-
1200字 高三“什么?英语60分?你说你啥行,就知道算术,啥时候把成绩提高!”有为的妈妈一边点着有为的胸一边破口大骂,手指仿佛带尖的刺刀,在有为的胸口上刺了无数的洞,大骂时嘴像个喷壶一样喷在有为脸上有一呈土黄色的口水。 “……” “我给你起‘有为’就是让你考60?‘有为’是有作为,你可好,蚯蚓都比你强,它还给人作贡献,你呢,好好想想吧!”母亲眉头紧凑,五官仿佛都向鼻子凑去。 “就你……”
-
1200字以上康有为走马上任之后,发现事情根本不象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于是病急乱吃药,想出来个把中美英日四国合并一邦的怪想法。这当然不具丝毫可行性。最终他图穷匕现——密召江湖人物入京,准备围颐和园,捕杀慈禧太后。但消息走露,康有为火速逃走。
-
1000字 高一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
700字 小学付出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底气。当心静如止水,方能阔步前行。“可为”是“有为”的基础。在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做什么”是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之一,而“做出什么成绩”则是我们认定目标、实现理想、奋勇向前的过程。“可为”与“有为”相辅相成,什么条件下“可为”?什么条件下“有为”?小到个人的胆略见识,大到国家的法规政令,科学理性、富有激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可为和有为”为我们的前进指明了方向,为我们的行动赋予了保障,让我们在奋进的过程中辩证地看待“压力与动力”“挑战与机遇”。君不见当新冠病毒洪水般袭来的时候,我们的白衣战士奋不顾身、勇于担当,为我们筑起了一道“可为与有为”的铁壁铜墙,君不见当敌人非法越线、侵权挑衅中国军人的时候,我们的解放军毫不示弱、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为我们带来一方“可为与有为”的和平净土……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
1200字应该说梁启超也是赚钱的好手,早在1898年就以“保皇会”的名义,用入股的方式向海外华侨集资,在上海创办“广智书局”和“新民丛报社”。他凭借自己的知识资源,占有三分之一的股份,一年收益上万银元。当时康有为因逃避清政府追杀而避居印度吉大岭,经济陷于窘境,他得知后马上汇出1800银元,资助康有为。
-
750字 初三 议论文可为是有为之始,若要有为必要可为。无论我们在做什么,亦或是研究什么,都必须先了解其可行性,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之深掘,最后量之积累,终成质变。世上名人流芳百世者甚多,寻其生平,皆是在某一方面,甚至好几方面有过深入研究和重大成就,譬如李时珍、祖冲之;除了部分年少成名,在青年时期就已经功成名就,还有很多大器晚成者,在花甲、古稀之年才得以名扬天下,如杜甫。故人必先经过对生活的钻研,有着深刻的理解,才有可能成就功业,才能有为。
-
1200字 初一应该说梁启超也是赚钱的好手,早在1898年就以“保皇会”的名义,用入股的方式向海外华侨集资,在上海创办“广智书局”和“新民丛报社”。他凭借自己的知识资源,占有三分之一的股份,一年收益上万银元。当时康有为因逃避清政府追杀而避居印度吉大岭,经济陷于窘境,他得知后马上汇出1800银元,资助康有为。
-
300字 高三 散文所知有法,应是非事物。也就是“所知”是常法。所知指一切能够被量知的东西,包括一切法,含有为法和无为法,那怎么会说“所知”是常呢?据《摄类学》译者宗澄师说,“所知”这个概念包含了有为和无为,就取它们二者的共相(常),因此“所知”作为一个概念,就是常的。从我个人来理解,所知包含了有为和无为,无为法的作用更胜于有为法,因此,合集的“所知”取其偏胜的一面——常。如同浙大,如果它的位置一直不变,即使它里面的建筑面目全非,合集的名字叫“浙大”仍然不变。有同修云补特伽罗包括了有为的五蕴和无为的佛性,那么补特伽罗也应该是常的了?我这样回答:补特伽罗这个合集的名字,可以说它常、有,没有过失,这仅仅是个假名。但补特伽罗“我”却是没有的。
-
1000字 五年级 演讲稿请看,“千秋新学开南海,百世名儒仰九江”的南粤名儒人称“朱九江先生”,他培养的着名学生有康有为、简朝亮、梁耀枢等。清末维新变法运动领袖,人称南海先生的康有为。毛泽东将他称为“先进的中国人”。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广东曾出产过多少的进士举人,文人骚客,但他们加起来也比不上他的价值!我国近代科学先驱邹伯奇,他精于天文历算,曾总结出中国有关几何、光学方面的经验,发展了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所阐述之格术,写成了《格术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