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节作文段落(10篇)
  • 700字 初二 记叙文
    大家肯定很想知道它为什么又叫做“上元节”吧。上元含有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据《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所以这样“元宵节”便多了一个名字——“上元节”了。
  • 1200字以上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
  • 1200字以上 初三 记叙文
    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观灯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 900字 初一 说明文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 1000字 六年级 状物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 550字 五年级
    妈妈和我说,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元宵赏月。也就是要吃汤圆,晚上没有月亮,汤圆还是要吃的,哈哈!这下我们做完灯笼就可以做汤圆了,妈妈拿来一个小脸盆,把糯米粉倒了进去,再加一点水,用双手使劲揉动面粉。过了一会儿,原来面粉状的糯米粉,变成了湿湿的一团,就是大功告成了。接着,妈妈撕了一小块,把它用手搓地又长又圆,再切下一个橡皮大小的面粉团,搓圆,挖一个洞,在里面放上准备好的芝麻馅,再把它给搓圆了。哈、哈、哈、一个汤圆就完成了。我看着妈妈做的那么灵巧,手痒痒的,也想试一试,就动手也做了几个,还是很好看的哦。很快,在我们的努力下,把汤圆都做好了。到了晚上就可以大饱口福了呀!晚上,烟花开始了,我赶紧冲出家门,一出场的是五星状的烟花,五颜六色,奇特的5个角在空中慢慢散开,紧接着柳条状的烟花也出来了,长长的纸条在空着飞舞,欢快地跳着,预示这新的一年会平安顺利!心形状的烟花来了,2颗心,3个心连在一起,菊花状的烟花在后边铺着背景,为寂静的天空增添了一抹色彩,好不壮观!让人不禁陶醉在其中。
  • 1000字 初二 叙事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 1200字以上 六年级 散文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
  • 900字 初三 记叙文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 900字 初中 叙事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有称上元节,元夜,灯节。各地关于元宵节的由来说法很多,有三种说法流传较广,一说,元宵节是汉武帝为纪念“平吕”而设,因为平息吕氏之乱是正月十五;二说,元宵节是人们为庆祝一年中的第一次月圆之夜而设,又称“上元节”;三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地区还有人在正月十五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