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姑作文段落(10篇)
  • 400字 四年级
    事情是这样的:我的爸爸妈妈都很善良。那天,天气很热。妈妈买一个大西瓜,正在切西瓜,外面走来两个“假尼姑”,向我爸爸要钱,爸爸给她们每人十元,而且还请她们进屋吃西瓜。不幸的事发生了!一个尼姑看看妈妈,对妈妈说:“我看你是好人,可是今年你会出车祸,你是否愿意点化一下?”“点化一下吧。”爸爸妈妈同意了。一个尼姑在地上洒了许许多多的米,叫爸爸数九千九百九十九粒米,一个尼姑看着爸爸数米。另一个尼姑让妈妈站在房间里,然后问妈妈一个月有多少钱,妈妈不回答,尼姑在妈妈后面叽叽咕咕地不知在念什么,弄得妈妈迷迷糊糊的,然后和妈妈走出房间,说了一大把的好听的话。结果把妈妈所有的财产都骗走了。一个尼姑走进厕所,妈妈突然清醒过来,觉察到受骗上当了,连忙把门关上。那个尼姑从厕所出来了,妈妈见她的袋子里有很多的东西,妈妈就把被骗的一万捌千元财产都拿回来了。
  • 1200字以上
    程老实回到家里,见了两个闺女,两眼泪汪汪地泣不成声。他两个闺女再三问他:“爹,究竟出了什么事?你哭什么?”程老实就是不好开口。最后不说不行了,只得把事情告诉了两个女儿。两个女儿一听,这真是晴天劈雷,一看年迈的父亲这样伤心,只好安慰她爹说:“爹,你别难过!程霸天再阔,俺姊妹俩也不嫁给他,咱不能落这个骂名,俺姊妹俩出家到北山顶闲云庵当尼姑去,天下再恶的恶霸也没有抢尼姑的。”
  • 800字 高三 抒情散文
    是啊!尼姑却误解了师傅话中的真意,尼姑认为灯是可以照亮她,驱赶走黑暗照亮前方的大道,便点了许多灯,可是她错了她点了许多灯是非常的亮,但是这都是表面的光明而内心却依然黑暗而且却会因为外面灯的光明给内心带来了更大的黑暗,但是尼姑最终明白了其中的真意,最终还是为自己点下了一盏真正的灯,一盏永恒的心灯!
  • 1200字以上 六年级 状物
    于是,唐僧决定自己弥补这一失误。正不知如何下手编造故事时,师徒4人路过一个尼姑庵。尼姑庵里住着1个老尼姑,2个小尼姑。久未见女色的4人,立即两眼放光。八戒悄声对唐僧说:“师傅,老尼姑归你,小尼姑我和沙师弟一人一个。猴哥假正经,让他一边凉快去。”
  • 50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在一个绝色女子的身旁,躺着一个婴儿。一张巴掌大的脸上,奇异的淡紫色眼睛,在不停地看着这个新世界。所有人都沉浸在喜悦中,却没有发现,女婴身边的女子眼中不但没有满满的爱,甚至还有恨意。就在这个时候,女子突然举起手,一掌向女婴身上劈了下去。“不要啊,宫主!”阻止已经来不及了,眼看着这个新生命就要消失。忽然,一只佛尘缠住了女子的手。女子猛地抬起头,“谁敢阻止我!”那是一个身着白衣的尼姑,清秀的脸上一双平静的眼正看着她。“放下吧,不要伤害了无辜的孩子。”听了这话,女子似乎没有了力气,眼里泛起点点泪光。“师傅,我……我真得好恨他!”话还没说完,她就捂住脸,哭出了声来。哭声是那么凄惨。那尼姑来到她身边,抱起了她身旁的女婴。“我会替你将她养大,你好自为之吧。痴儿,痴儿啊……”那尼姑留下了这样一句,便带着女婴走了。
  • 800字 初一 记叙文
    在阿Q看来,那和尚是决计比不上自己的。既然连和尚都动得这小尼姑,那么我为什么动不得?于是在这种理论的支配下,阿Q便开始对小尼姑动手动脚了。明知“和尚动了”那是大逆不道、大错而特错的事了,可阿Q还偏要再去对小尼姑动手动脚,其性质之恶劣,影响之重大,当又远在和尚之上。
  • 1200字以上 高一 叙事
    鲁迅做人做事一向是十分严肃,但就是像他这样严肃的人物,却有着谐谑和善于谐谑的一面,他往往在最需要严肃的时候变得漫不经心,而在大可以漫不经心的时候却严肃起来,不经意之间形成幽默讽刺效果。《阿Q正传》第一章写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才下笔,便感到万分困难了,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有讽刺滑稽味了。在赵太爷眼中,阿Q连性赵都不配,还配得上“正名”吗?再如阿Q到尼姑庵“革命”,尼姑把庵门开了一条缝,说:“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的?”革命本来是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情,但在假洋鬼子之流和阿Q眼里,只不过是“欺弱”。嘴里把“革命”当作“口头禅”,行的是打砸抢之实,“革命”在未庄已经严重变味。又如“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鲁迅故意将辛亥革命史上绍兴光复这一庄严事件,用阿Q卖搭连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显得滑稽可笑。这一寓庄于谐的写法,充分说明在未庄,“革命”远不如一件日常生活小事引起人们关注,进而暴露了辛亥革命未能广泛发动群众的致命弱点,同时也表明自己对革命的怀疑态度。
  • 1200字以上 高中 叙事
    鲁迅做人做事一向是十分严肃,但就是像他这样严肃的人物,却有着谐谑和善于谐谑的一面,他往往在最需要严肃的时候变得漫不经心,而在大可以漫不经心的时候却严肃起来,不经意之间形成幽默讽刺效果。《阿Q正传》第一章写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才下笔,便感到万分困难了,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有讽刺滑稽味了。在赵太爷眼中,阿Q连性赵都不配,还配得上“正名”吗?再如阿Q到尼姑庵“革命”,尼姑把庵门开了一条缝,说:“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的?”革命本来是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情,但在假洋鬼子之流和阿Q眼里,只不过是“欺弱”。嘴里把“革命”当作“口头禅”,行的是打砸抢之实,“革命”在未庄已经严重变味。又如“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鲁迅故意将辛亥革命史上绍兴光复这一庄严事件,用阿Q卖搭连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显得滑稽可笑。这一寓庄于谐的写法,充分说明在未庄,“革命”远不如一件日常生活小事引起人们关注,进而暴露了辛亥革命未能广泛发动群众的致命弱点,同时也表明自己对革命的怀疑态度。
  • 350字 二年级 记叙文
    还有一次,我从外地回来,看见姐姐独自一人躺在床上,我叫她,她也不理我。于是,我就拨了一下姐姐的头发。哇!那一瞬间,姐姐的头发立刻掉到了地上。我大声喊道:“姐姐当尼姑啦!姐姐当尼姑啦!”姐姐并没有说我,而是静静地躺在床上流泪。这时,妈妈冲了进来,打了我一巴掌,我也哭了。我问妈妈:“姐姐为什么会这样?”妈妈瞪了我一眼,说:“还不是你害的,小时候一直拨你姐姐的头发,拨的都没了,只好带了假发。”我听了,低下了头……
  • 650字 五年级 记叙文
    起初的庙宇与平常见得无异,只是因为人少,所以感觉更加肃穆了。在一个尼姑庵里,我们在一个尼姑的带领下上了二层楼阁。里面很黑很暗,两旁有很多唐卡,那位尼姑不能说话,我们也只是学着她赤脚在那个铺了蜡的地板上匆匆走过,偶尔有几盏忽明忽暗的油灯在殿前闪烁。庙前的沿上有几个妇女和小孩,藏族装饰,他们在练习磕头,肘和膝盖上都绑着毯子,据说每天要磕两万多个,有个九岁的小女孩擦着地板。起来,跪下,那些虔诚的信徒,亦是如此,不远万水千山,磕长头匍匐在上路,只为那所藏传佛教的精华——布达拉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