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0字 小学 叙事我却不以为然,晦涩并非是我想要的,因为我写的不是小说,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也不是诗歌,没有引人深思、慑人憾人的诗句;更不是俳句,没有精短老练、排版美观的格式,如何动人?引人入胜的特点我无一具备,如何动人?在我心底,只是随时随地随手随心地写下,却一定不能简单,不能趋向平常的情感。我所追求的,是寄于词的意韵深远,独特的匠心,使见到的人都动容敛目,心眼俱开,受到启发。因为我坚信,词无晦涩、通俗之分,它只是一种用于更易表达的工具,只要达到了意境,称之为通俗;反之,见得少,罕见,才叫作晦涩。由此看来,这两者只是依附于人们的见识与思想,时时刻刻都可变化。若当从此,我们自称为“吾”,多年之后,再见那往昔看来通俗得不能再通俗的“我”字,是否,觉得碍眼,别扭,正如多年前看那个“吾”时反应?所以,晦涩通俗之分只是个空洞,由人们的肉眼习惯所致,毫无意义。
-
350字 高三 叙事纷飞,飘落,摇曳,旋转,流离所失。晦涩晦涩晦涩,愁云惨淡,无须渲染的哀怨在鸣奏…颠覆颠覆颠覆,原有的理念是个错误,痴人一回,愚昧的自我。相信,总是愚蠢的相信,结果是惨痛的伤害,可笑的执着,无奈的表情…人人事事,是是非非,信念的源头是一个极端的愚蠢,嗫嚅着,长久地呼唤着一块顽石
-
550字 初三 书信不愿再看那两个欢快的背影,扭过头,一道亮丽的蓝色在这个冬天格外引人注目。晦涩的心也因为这抹蓝色而变得有些欢快起来。站在原地,她努力绽放了一朵笑容,看着那抹蓝色骑着单车靠近:那是羽,是能够给她欢乐的羽。羽偏偏头,头上的发卡闪着银色的光,短短的马尾衬着那张稚气未脱的脸,微微一笑,嘴里轻吐出两个字:太军?她扑哧的笑了,刹那间,满心的晦涩一扫而光。她轻轻走过去,揉揉羽那头柔顺的发,不由又嘟起小嘴:为什么你的头发总是那么滑?
-
800字 高三常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人们似乎总把中华文化与晦涩难懂的古诗文,高贵典雅的古风古风音乐等常人难以理解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中华文明,果真如此不可触及吗?非也。中国风也可以很新潮。古代甲骨文加上现代技术可多方面多角度呈现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二,其一,随着时代变迁许多果果,但使用的汉字,我们早已不用读音字形方面都有偏差,因此在普通人眼中甲骨文晦涩难懂,可若是能借助电脑技术将甲骨文变为宝表情包,那么就可将深奥的中华文化转变为大众普遍能接受的新潮中华文化。其二,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变迁,人们连写字的机会都在减少,更别说深究甲骨文了,因此依托现代科技将国家古文变为表情包,不仅能让人们了解甲骨文的“形”,也能明白“意”,这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让中华甲骨文活下去。新潮中国风,是时代变迁所致的,中华文化的新发展;新潮中国风,能让中华文化走入每位华夏儿女心中,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中华文化。
-
800字另一种形式是变分析式材料为论述,在专家访谈、理论文章节选等内容的材料中,分析成分比较大,只是较为零散,不是集中针对一个问题,或者较为晦涩,内涵意义不够明确。对分散的分析性材料按照自己的分论点框架进行整理、划分,把针对同一问题的分析集中到一起,化为自己的论述,充实分论点;对晦涩的材料则可以按自己的理解进行简单的阐释,把原文用一种较为通俗的方式说出来,不怕说得不对,可以用“根据……学者的见解,可以认为……”变直接引用为诠释复述,使改造后的材料看上去是自己的引申、领悟,而不是原文摘抄。
-
1000字 高三 叙事当今中国文坛上,不少自以为文人者整日玩着文字游戏,把简单的变复杂,把通俗的变晦涩,不知从哪本旧字典的旮旯里翻出几个一般人不认识的字,然后大谈特谈,硬说自己对它们的感悟多么深刻,其实自己也是凭空想象,知之甚少。写这样文章的人一般都是初出茅庐的小将,努力想把头从人缝里钻出来,露个小脸,洋洋得意地来一句:“嘿嘿,看我!”若真有人瞥他一眼,他就会在自满和喜悦之中沉浸好几日,然后再翻起那本古汉语字典,找两个生僻的、晦涩的、别人认不识的小字,接着侃。我不是刻意讽刺这类人,因为有些时候我也在这类人之列。只可惜没那个天分,侃得不成功,没把自己推出名。有时候也想写个文章抨击一下那些华丽的词藻,但社会大流不可逆转,装什么孤傲呢?算了,随波逐流吧。
-
1000字 初二 议论文“学识浅薄”,至今仍未参透一丝一毫,但仍感稀奇,中华文化悠悠5000年,已经缔造了底蕴深厚的美丽汉字,喜怒哀乐均可由此表达,豪情壮志也能借此抒发,为何又要创造如此晦涩难懂的文字?既然如此晦涩难懂的文字“天使”们都能运用地如此灵活自如,那么为何写起汉字来漏洞百出,一个句子能漏洞百出令人啼笑皆非?“天使”们,你们能帮小女解决一下心头的疑惑吗?怎么了,答不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