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字狗尾貂续: 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同“狗尾续貂”。狗续貂尾: 指封官太滥。亦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同“狗尾续貂”。狗续金貂: 比喻滥封的官吏。貂蝉满座: 貂蝉:汉代侍从官员帽上的装饰物,旧用作达官贵人的代称。旧指官爵多而滥。貂裘换酒: 貂裘:貂皮做的大衣。用貂皮大衣换酒喝。形容宝贵者放荡不羁的生活。貂狗相属: 指真伪或优劣混杂在一起。金貂换酒: 金貂:汉以后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饰。取下金冠换美酒。形容不拘礼法,恣情纵酒。金貂取酒: 取下金冠换美酒。形容不拘礼法,恣情纵酒。同“金貂换酒”。金貂贳酒: 取下金冠换美酒。形容不拘礼法,恣情纵酒。同“金貂换酒”。
-
900字 高二 散文“天生刘伶,以酒为名,妇人之言,切不可听!”仿佛酒是生存之第一要务,这种超拔的态度,是一种坦然。但喝酒是为了什么?阮籍大醉月余,以避司马炎的提亲,固然可说是蔑视权贵甚至是皇权,可又何尝不能说是一种畏惧?“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他任着木车游荡,走一路哭一路,陪伴他的只有酒。他是因文化的前途而茫然?那酒不过是麻痹精神的毒药。他不守礼法,收到母亲的死讯仍饮酒数升,又大口呕血,心中悲恸自不必说,但酒想来不过是他反对礼法的工具。
-
550字 高三 议论文以礼法为纲纪,儒家形成了一种通过道德强制以及社会舆论制裁实现的“羞辱性惩罚”。对礼的维系在传统社会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意味,主导和支配了传统儒家规范体系的建构。通过“礼以行义”、“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的推导途径,社会秩序的维稳紧紧地与社会集体的羞耻心连接在了一起。这种一元化的道德体系是伴随着儒学的正统化而逐步发展的,更能够形成统一的社会舆论,从而有利于稳固礼法规范的统摄力。
-
1200字 初一 记叙文中华民族的文化,讲的是个“礼”字。从儒家的“三纲五常”到法家、墨家的“法”,甚至于佛教中的“戒、慧、定”,讲的都是礼法。“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的就是一个等级,一个秩序条件下的礼法。因此本土的节日,也常常是“发乎情,止乎礼”。春节是游子归家拜见父母的日子;端午节纪念的,也是个行了臣道的大忠臣。土节不全在于快乐,更多的是为了礼法的需要。
-
1000字 高三 议论文周礼,和礼法、祭祀于一体。所谓礼法者,即法纪与礼仪。法纪即法律。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何谓祭祀?即备供品向祖先致祭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于是乎,周礼既为维护统治者利益的道德标准,又是法律规范,形成了礼律相通的礼教。即礼允许,法律亦允许;礼不允许,法律亦不允许。所以,周礼巩固了统治者的权威,这大概也是周公制礼的真实目的吧:巩固年幼的成王政权。
-
650字 初一 议论文要想“自动”,必先“自律”。自律是高于他律的一种主动性。道德礼法,可以在集体心理学意义上产生对个体的约束。而道德礼法多数来源于人工的设置,其本质是维持社会机器稳定持续运作的“他律”手段。而自律的法则,可以用康德的“道德律令”加以解释。康德曾说,有两种力量让他敬畏,一是头顶浩瀚的星空,一是心中的道德律令。康德意义上的“启蒙”,在我看来是基于这样的自律的。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中提到,启蒙,是“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摆脱自己加诸自身的不成熟状态”。而理性,正是思维的一种自律。
-
650字 初中 议论文礼在中国古代有极高的地位,人们遵守礼法,在约束自己的同时也要求他人。而倘若有人不遵守礼法,将因此受到他人的斥责,甚至因此而被社会所排斥。礼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行为,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皇帝,没有人能逃过礼的束缚。如汉武帝仅因为衣冠不整而被大臣汲黯当众斥责,颜面尽失,明世宗朱厚熜也因为礼制而被要求不能认自己父母为父母。
-
1200字以上 高三我相信在百家争鸣的时候儒家已经为我们给出了最好的解释。但是仔细一看,对于生活方式,很明显庄子的“无为而治”及墨家的“兼爱”也不时有些抵触。再到了晋代时礼法已经逐渐松弛,而此时更是出了一个我极佩服的阮籍。这又是一个完全游荡与礼法之外的人。
-
750字 五年级 议论文礼在中国古代有极高的地位,人们遵守礼法,在约束自己的同时也要求他人。而倘若有人不遵守礼法,将因此受到他人的斥责,甚至因此而被社会所排斥。礼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行为,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皇帝,没有人能逃过礼的束缚。如汉武帝仅因为衣冠不整而被大臣汲黯当众斥责,颜面尽失,明世宗朱厚也因为礼制而被要求不能认自己父母为父母。
-
1000字 初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的人,礼法合治,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