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作文段落(10篇)
  • 600字 四年级
    一、摹形。摹形就是说明物品的大小、形状、质地、构造、色彩等特征。描摹器物最好先总述,再分述,后总结;例如写铅笔盒,可先写铅笔盒的质地、形状、大小;再分述铅笔盒主要部分的特点,介绍盒盖的图案,介绍盒中间层的构造特点和作用,介绍盒底的构造和功能;最后议论总结。这样借用“总-分-总”的方式,按照一定的顺序就能把器物写清楚、写具体。
  • 650字 初中
    历史上每一次器物的革命,都带动了一部分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甚至是改变了整个人类的进程。比如火的使用,比如开始尝试制造工具,以及近代改变整个世界的工业革命。我们从任由欺负的野兽,逐渐变成原始人类,后来凭借器物的革新,发展壮大我们的农业畜牧业。后来工业革命更是从衣食住行整个改变了我们的人类进程。不得不说人类的发展史是一个不断见证奇迹的过程,而器物的使用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决定性的作用。
  • 800字 叙事
    “唐三彩”初无籍名,在二十世纪以前的文献里很少见到关于它的记载,同时也少见传世的器物。1899年开始修建陇海铁路,工程修到洛阳附近,从当地的墓葬中发现了为数众多的唐三彩陶器。所以在此发现了洛阳唐三彩瓷器。这批器物运到北京,引起王国维、罗振玉等古器物研究专家和一些古董商、外国人的重视,唐三彩于是蜚声于文物界。
  • 500字 初二 说明文
    三星堆文化的衰落起因很可能是内部权力的分裂。两个势力在冲突中对神庙与器物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三星堆城变成废墟,两个冲突集团开始放弃三星堆怕受损器物带来不详,最后离去的部族对三星堆神器进行掩埋。随后向三星堆周围地区迁移。如彭州市出现类似文化的大城,秦岭以北的宝鸡出现叫鱼的国家。今天的成都出现了新的王朝蜀国。
  • 400字 初二 说明文
    三星堆文化的衰落起因很可能是内部权力的分裂。两个势力在冲突中对神庙与器物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三星堆城变成废墟,两个冲突集团开始放弃三星堆怕受损器物带来不详,最后离去的部族对三星堆神器进行掩埋。随后向三星堆周围地区迁移。如彭州市出现类似文化的大城,秦岭以北的宝鸡出现叫鱼的国家。今天的成都出现了新的王朝蜀国。
  • 800字 初一 记叙文
    这些防护器物都有一个紧急按钮,当家有老人或腿脚不便的人时,在遇到危险的情况下,可以按下这个按钮,这时保安公司就会收到信号,并迅速从就近的派出所派遣民警前往进行帮助。当有人恶意切断家里的电源或家里没电时,这些防护器物会自动打开后备电源,这些后备电源可以支撑48个小时正常运作,而当有电时,就会自动充电,随时保持满电状态。
  • 650字 小学
    就拿雕刻艺术来说,虽然国外的雕刻艺术十分了得,靠着现代的科技更是能够毫不费力的打造成百上千的精致艺术品。而我国虽然可能在科技的范畴有所不及,但是重在将灵魂和精神注入到了器物当中。虽然或许我们的生产比不了外国,但是我国的器物所蕴含的,是它们所不能比拟的。每件器物都是由千锤百炼中而来,每一件物品中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所在。千千万参差不齐,千千万各含韵味。
  • 1200字以上 高二
    砖瓦是一种人工物质器物,由于它的实用性,而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类器物文化;由于它的原材料易得性和易加工性,决定了它的易普及和易传承;加之黏土类材料的可塑特性易改变其体貌形状(可方、可圆、可雕、可塑),可以做成建筑器物文化所要求的任何形状,能够满足建筑美学上的多种要求,从而成为人们思想文化、雕塑绘画艺术的载体,颂圣人之道,附文士之雅,显高匠之艺,坚固而不剥蚀,璀璨而不褪色,承栋宇凛凛然,潢朱阁妩妩娇,既有大众器物文化的质朴,又含深义文化的玄机。从“用而不知”的意识文化价值到“用而知之”的文明价值走向。因此,它既具有物质意义的生产资料属性,同时又具有文化意义的产品属性。由于它有物质实体和非物质文化附着,则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演绎几千年,传习数百代。
  • 450字 四年级 说明文
    我们青铜器主要指4000多年前用铜锡合制的青铜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出现并流行于4000年前直到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等。夏代始有青铜容器与兵器。商中期,青铜品种已经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形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装饰简单。
  • 750字 三年级 记叙文
    走到一间房子跟前,只见上面写着三个大字——铁匠铺。走进一看,椅子上坐着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容。朝左一看,是打铁用的机器,往右一瞧,嗬!菜刀、耙子、铲子样样都有,这大概打出来的器物。我走上前与老人家交谈,原来他是一名老铁匠,专门打铁,他干这一行来已有48年之久。要打好一件器物可要十几道工序,很复杂。他告诉我们:“学好打铁可不是两三年的工夫,想打好可不容易呢!”当我们说起墙上的器物时,他的脸上又露出几分自豪,这些可都是他的作品。看来打铁在人们眼中虽不起眼,但学好它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