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本作文段落(10篇)
  • 250字 四年级 叙事
    摘要:翻译适应选择论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适应”“选择”学说引入翻译学研究.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是建立在人本身作为行动主体的双重性基础上.分析《飘》在两个不同时期的汉译本,可以看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双重身份对译文的重要影响,由此彰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也有利于对不同译本的差异做出客观的动态的评价.
  • 550字 初一 记叙文
    其“他妈的”在中国是很容易理解的,可别国却似乎为难,譬如德文译本作“我使用过你的妈”,日文译本作“你的妈是我的母狗”,真有点让人费解。是外国人无知,还是外国人不使用骂语?文明得不骂人了吗?其不然,外国有些电影从开始到结尾,一直fuck过去过来的,雅点的像粗鲁点的有中文试英语),呵呵,外国人其实也骂人。
  • 600字
    1949年以后,最具影响力的法国文学译者当属傅雷,但郑永慧有一次还是因为翻译问题,很不给面子地挑了傅雷译本的诸多错误。有一次他谈到自己译《高龙巴》时,有意识地对傅雷的旧译本进行纠正,又发现傅先生本子中“任意删削”和由于理解错误进而自以为是地做发挥性注解的错误达几十处。“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浅谈翻译的‘信’》,发表在1990年第3期的《世界文学》上,文中从文学翻译的三原则‘信、达、雅’,谈到傅译的《高龙巴》,列举了一些例子,批判了傅的译文。”在文章结尾,郑永慧说:“由此可见,翻译要做到绝对的‘信’,是何等困难。傅雷尚且如此,遑论我辈!在翻译上从来没有捷径,只有多一分谦虚谨慎,才能少一分失误。”
  • 1200字以上 六年级 读后感
    这是一部小书,这是一部巨著。意大利的文学在中华的译介。《爱的教育》其实包含了两个部分,即《爱的教育》和《续爱的教育》。前者是丐尊先生据日译本翻译,后者是亚米契斯的朋友所著,也是据三浦关造的译本来的,对前者是一个合适的补充。夏先生说:“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
  • 1200字以上 三年级
    《百年孤独》是一部不能只读一遍的书,至少读三遍才能理出头绪,前提是需用心读。老张的第二遍预备从上海译文黄锦炎等先生译本开始,时间待定。黄译本当是第一个从原文迻译的中译本,广获赞誉,出版时间当在1991年中国加入出版公约之前,老张收存的精装珍藏本似乎是1993年的数印本,当属于盗版本了,不过孔乙己说过“窃书不算偷”,中国又属于发展中国家,老马先生何必大动肝火呢,还好这次出售了中文版权,尽管索价不菲,哈哈,这是题外之话,扯远了。
  • 1200字以上 高中 议论文
    若说汉语美到无法通过翻译展现其原有的风貌,那其他语言的作品,又如何能完美无损地转译?从三V文书到“To be or not to be”,甚至“Im hungered for your touch”,哪一个中文的译本能让他们鲜活如初?语言之间的转译,本就有着永恒的缺憾。但无可否认的是,还有那么多的外国作品之译本,穿越时空与语言的重重阻隔,直击我们的灵魂深处。那些触动我们的情节与文字,或许便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它们跨过文化的藩篱,穿透岁月的迷雾,飞越地理的距离,直接在敏感的心中引起共鸣。所谓返璞归真,也便是回归这样的本真吧。直面个人,民族,家国乃至世界的苦难,追问生命哲学的终极命题,渲染茫茫人海中彼此相遇的欢愉温暖,抒写尘世里的爱恨情仇……那些风里飞扬的歌声,花间绽放的笑容,苍凉熔铸的史诗,热血凝结的悲壮,从来都是无需翻译也不必担心语言隔膜的啊!
  • 1200字以上 初二 应用文
    《金银岛》曾被译成各国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并曾多次搬上银幕。解放前,我国就曾出版过好几个译本,解放后,上海译文出版社也曾出版过《金银岛》的新译本。这次译林出版社组织对该书进行重译,译者对照原文,对以前译本中出现的理解错误一一进行了修订并力求在语言的精炼方面再现原作的风格。
  • 1200字以上 高中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 1200字以上
    1949年以后,最具影响力的法国文学译者当属傅雷,但郑永慧有一次还是因为翻译问题,很不给面子地挑了傅雷译本的诸多错误。有一次他谈到自己译《高龙巴》时,有意识地对傅雷的旧译本进行纠正,又发现傅先生本子中“任意删削”和由于理解错误进而自以为是地做发挥性注解的错误达几十处。“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浅谈翻译的‘信’》,发表在1990年第3期的《世界文学》上,文中从文学翻译的三原则‘信、达、雅’,谈到傅译的《高龙巴》,列举了一些例子,批判了傅的译文。”在文章结尾,郑永慧说:“由此可见,翻译要做到绝对的‘信’,是何等困难。傅雷尚且如此,遑论我辈!在翻译上从来没有捷径,只有多一分谦虚谨慎,才能少一分失误。”
  • 1200字以上 叙事
    赵元任看到了这种“轻声”跟1般轻声的不同,但同时道出了把它处理成次轻声(中间程度的重音)的困难:“轻声就是轻声,它对前面的音节不应起第3声的作用,除非它带轻微的重音,这就得承认在1般重音和弱重音之间有1个中间程度的重音,这是我们1直避免建立的。”这段话见于《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本(1979[1968])39页,“中间程度的重音”在丁邦新全译本(1996)中作“音位性的中度重音”。避免建立中间程度的重音,正是因为无法在同1平面上描述重音、中度重音(次轻声)和弱重音(轻声)3者之间的音位对立。
译本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