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0字 初二 议论文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也是实践获得真知的重要性。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意义。我理解为,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来诚意。意诚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的确如此,只有心意真诚才能够使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一种状态。
-
600字 四年级 读后感格物致知精神,是使人在做任何事情上都会成功的动力;它,也是能让人在面对困境中得以解救的力量。但是,格物致知精神不是想有就有的,它要拥有二个要求,二个条件才能实现。这二个要求与两个条件,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这篇文章中有讲诉。
-
800字 高二 写人现在的中国,能让外国的国家羡慕,都是中国国家领导人,有力的引导制度来鼓励人们的发展,更离不开众人的报国之心,更为重要的是格物致知,制度有了改革才能完善,国家有了实践才能体现出它的形象,世界唯有和平才有安宁,人的一生也是如此,你有了自知之明以后才会去改正,并弥补在此过程中,你唯有自己去实践了,才能获得巨大才能认识,事物才能成长,才能提升自己的价值,才能完善自己,以前都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而我这里要说:“人贵在自知之明,以格物致知,此一称之人上人"。
-
700字 高二 应用文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也是实践获得真知的重要性。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意义。我理解为,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来诚意。意诚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的确如此,只有心意真诚才能够使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一种状态。
-
800字 高二 读后感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也是实践获得真知的重要性。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意义。我理解为,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来诚意。意诚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的确如此,只有心意真诚才能够使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一种状态。
-
900字 初三 读后感要想成就自己的梦,不仅仅要有魄力与恒心,还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当初,阳明先生初次悟道,深深为前人之观点所困,久久而无所得。他饱读诗书,听闻宋朝程颐与朱熹的“程朱理学”,以为从此路走必能有所收获,然而“程朱理学”中的“格物致知”一说,阳明亲历多次,仍不能解,终于,在历尽挫折与困苦后,在龙场悟道,提出了自己的“知行合一”的全新见解,这个见解也成为了当今世人学习的重点之一。我想,当初若王守仁“持之以恒”,决心格物致知,便定没有今日“知行合一”一说。而他也许就不会有所成就了。于是乎独辟蹊径,不循规蹈矩,也是成功的一大要素。
-
650字 高一你是否关注到了?每周三都有身着正装的同学匆匆赶往格物致知楼。你是否关注到?班里同学在一遍遍练习自己的演讲。你有到过,格物致知337吗?那是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地方,那里,是供你充分展示自己的地方。辩论大赛,演讲比赛,都在那里举行着。每周,那里座无虚席,我们聆听着,一个个同学或是生动优雅,或是含情脉脉地把自己的故事,演讲给大家听。我们看着,台上的辩手们唇枪舌战,碰撞着思维的火花。他们带给我们的是兴奋,激动与感动,如果你参与了一定会留下美好的回忆,如果你观看了,一定会回味无限。
-
900字独处能使人明智。从我个人—— 一个学生的角度出发,深知这一意义。从小老师便教育我们,做作业要独立思考。换句话说,就是要让我们的大脑独处。王阳明早年对于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深信不疑。他曾面对翠竹,穷格七天七夜也没有得到真理,从此,他开始质疑程朱理学。后来王阳明从禅学研究中受到启发,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并利用“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来否定“格物致知”说。王阳明在读出之后悟得了心学的精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所以,只有在独处的环境中,才能使我们的大脑高速运转、思维高度集中地去完成某一件事,只有这时才是最明智的,因为心中容不下其他纷纷扰扰。那么独处。何乐而不为呢?
-
1200字 高二 叙事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把自然山水人格化,在欣赏自然景物时,观照其特征,通过类比联想到人的道德品格。孔子认为,“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达到仁智勇的首要方法,第一途径是格物致知,旅游正可格物致知。
-
1200字以上 高三 记叙文朱熹重新选定文本。他将《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大学》、《中庸》合并为《四书》。他以极大的理论勇气,深入细致研究《四书》。他将《大学》区分为经和传,在注释时广泛吸收了汉唐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他在文本研究时发现《大学》仅有载“格物致知”字样,但没有解释。他认为流传原本丢了“释格物致知义”,补进“即物穷理”等134字,使《大学》逻辑通顺,文气贯通,意义完整,也使“格物致知”成为新儒家重要思想和实践指南。他还明确把《大学》作为《四书》首篇。他认为《大学》确定的“三纲领、八条目”,明确提出儒学的宗旨和纲领。“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指修身与学习的过程,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