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0字 初三 应用文龙应台对送别的理解是加深的,“不必追”可能是追不到亦或是今生今世一定还能相逢。因此,虽然心头罩着不舍的忧伤,也只是“咖啡中固有的咖啡因”,如傅雷说的,精神的消沉是人经历中的必然,学会面对它才更重要。一味的沉入送别之痛,只是体现其的依赖罢了。
-
800字 高二 读后感龙应台对送别的理解是加深的,“不必追”可能是追不到亦或是今生今世一定还能相逢。因此,虽然心头罩着不舍的忧伤,也只是“咖啡中固有的咖啡因”,如傅雷说的,精神的消沉是人经历中的必然,学会面对它才更重要。一味的沉入送别之痛,只是体现其的依赖罢了。
-
700字 初三 叙事六年时光匆匆,那次认真的送别定格于小学的毕业典礼上,六年,似乎漫长,却又好像转瞬即逝。那刻,大家相拥而泣,宣泄出自己的悲伤与痛楚。面对的正是离别,正是无法割舍的情谊。晚风夕阳下,大家小声哼唱了《送别》一曲,因为只有此曲才能将离别前的千言万语表达,似乎人人心领神会,瞬间通晓了曲中的意蕴,唱出了心声,唱的已不是曲,是曲中的情谊,歌声将本就凄凉的傍晚渲染得更有一丝离情别绪。这一别,似乎真是“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
700字 初三 记叙文六年时光匆匆,那次认真的送别定格于小学的毕业典礼上,六年,似乎漫长,却又好像转瞬即逝。那刻,大家相拥而泣,宣泄出自己的悲伤与痛楚。面对的正是离别,正是无法割舍的情谊。晚风夕阳下,大家小声哼唱了《送别》一曲,因为只有此曲才能将离别前的千言万语表达,似乎人人心领神会,瞬间通晓了曲中的意蕴,唱出了心声,唱的已不是曲,是曲中的情谊,歌声将本就凄凉的傍晚渲染得更有一丝离情别绪。这一别,似乎真是“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
400字 抒情《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7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未满16岁。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
600字这首诗当作于达夫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时。前卫县,地理位置没有查到,李宷,两唐书无传,全唐诗无作品。少府,县尉,从八品。诗中表明,其与作者交情十年,汶水表明,当是作者浪游时的朋友。首联出句发端起兴,杨柳,送别之物也,表依依惜别;对句点明时令,言事、言情。为离别而悲伤。颔联围绕送别展开,出句说李宷一去千里之外,不知何年何月再会,所以怨;对句回顾交情,十年相知,会有很多故事。情深意切。颈联出句写李宷离去,从黄河乘船顺流而下,孤帆远去,太急促了;对句写作者送客,慢慢骑马绕山路而行,不忍分别。尾联出句写同在离别之地相处的融洽;对句写送别的无可奈何,因而不胜凄切。此诗与《夜别韦司士》相比,可看出交情一浅一深的分寸。一般认为,唐人送别七律,高适的这首是最好的。
-
400字 诗歌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 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 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
450字 六年级 叙事相信每个人都很喜欢礼物,因为收到的礼物通常都是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以大家都抱着期待和兴奋的心情来打开礼物。拆礼物时,通常会很惊讶、很兴奋,而送别人礼物时,既紧张、但又很期待别人高兴的样子,所以不管是送别人礼物还是收别人礼物,都会很开心。
-
1200字以上 小学 叙事历史背景:《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在送别友人董庭兰时创作的两首七绝,其中第一首堪称千古绝唱,是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这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
1200字以上 叙事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