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0字 初一 议论文在广东省韶关市有一条繁华的街道,名叫“风度路”,是为纪念唐朝宰相张九龄而命名的。张九龄是韶关曲江人,祖籍韶关始兴。唐玄宗的丞相,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担任丞相的岭南人。清初大文人王夫之称赞他为“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他不仅是个出色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世人所崇敬、仰慕。
-
1200字以上唐玄宗能有开元盛世(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全靠宰相张九龄辅佐。唐玄宗李隆基做了四十六年皇帝,是唐朝年间23代皇帝治政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在这四十六年中,前二十四年因有张九龄,唐朝天下太平。后二十二年因失去了张九龄,朝政即时晦暗、没落,最后导致八年长的“安史之乱”。
-
900字 六年级 抒情散文古人云:“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这话不假。争,不如让。这里的让不是退让,也不是妥协,只是向成功迈进的另一种方式。能验证以上这句话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开元中期的李林甫在受到自负的张九龄的瞧不起之后,自知自己在唐玄宗的心目中地位没有张九龄高,所以一直忍让,直到后来唐玄宗因张九龄“多事”而疏远张九龄时才乘机报复,因而逐渐得宠,最终把唐朝的政权揽到自己手中。此事说来并非光明正大,但它正说明了:让,也是向成功迈进的一种方式。诸如此例还有“退避三舍”“田忌赛马”等,它们都是因退让而取得成功的典型事例。这么一让,既躲避了对手的锋芒,又让出了回旋的余地、让出了抓住对手劣势的机会。让,以退为进,退到后面再一举上前,超过别人,取得成功。
-
900字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
700字 初一古诗中的树,但凡和坚韧不拔有关,就一定会和气节与胸襟搭上点关系。“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一开头就写松树在风中挺立的样子,“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到了颔联,更是旨在描写刀子般的狂风,夹杂着漫天白雪,扑打在松树上。而松树却毫不弯折,“端正”的承受这一切。最后尾联“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其实是刘桢在提醒自己的从弟也能有这样的气节。而张九龄的“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表达的却是另一番情思。这句诗把瀑布的风姿豪放洒脱,瀑布边杂树丛生,将万丈的瀑布截挡,飞腾起一片云雾。张九龄在贬官后又重获赏识的踌躇满志跃然纸上,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度!
-
750字 六年级我一直沉沦在沮丧的心情中,直到过几天,偶读一首诗,使我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诗是张九龄的《岳州看黄叶》,最后两句犹有深意:“空惭棠树下,不见政成歌”。张九龄被奸人排挤,被贬到岳州,心中本应尽是委屈抱怨。可他却毫不在意,反而觉得羞愧的是没有为国,为民做更多的事。同样是落叶,同样是遇难,这是怎样一种境界啊,怎样坚定的信念啊!怎样豪迈的气概啊!无论人生的高潮或是低谷,都能沉淀自身,努力做到最好。
-
1200字以上 初中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
1200字以上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
900字 高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盛唐宰相张九龄说:“江山安好,百姓安康,臣与君王相处融洽,便是臣之幸福,”他的幸福,便是大视野所见,虽说他最终死于帝王猜忌,但他为国,为君王奉献一生的贡献可使后世传颂、帝王铭记,这才有了后来玄宗拜相时总问,“风度比九龄何,”张九龄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百姓君王,可谓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虽然他一生在“忧”中忙碌,可心怀天下的他终究还是幸福的,否则也不会安祥辞世。
-
1200字 初二早期的王维也有一定的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对张九龄的“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献始兴公》)的开明政治表示积极支持。大约在他四十岁后,李林甫上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为奸相李林甫所陷害,被罢相。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独揽朝政,国事日非。加上大唐广普佛法,处于佛教最全面的时期。他渐渐觉得仕途生活“既寡遂性欢,恐遭负时累”(《赠从弟司库员外》),而且基于对现实负重生活的厌倦与反叛,王维把情怀寄于佛理。就这样,早年就笃信佛教的他开始了“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的亦官亦隐的生活。